通江石雕是指通江县民胜镇的地方传统石雕技艺。四川省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品。通江县位于川陕边界的米仓山南麓,西接巴州、南江,西北抵广元,东靠达州、万源,南临平昌,北壤陕西南郑,属于北高南低的大山区。民胜镇位于通江县城西部,距县城20公里,是大山区的低山区,是通江石雕技艺的中心地带。
通江石雕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据《通江县志》记载:通江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称宕渠,西魏置县,唐宋称壁州。据《蜀中名胜记》载:“壁州神庙石刻,在今通江县北有元光三年制书”。境内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县城西门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誉为“国之瑰宝”。这些雕塑者均来自民间,其雕刻技艺在民间以师承方式代代传承和发展。曾玉平师承庄园匠屈文礼,由此能上溯到清末的赵廉金。
通江石雕从用料上可分为花岗石雕、大理石雕、白绵石雕、青绵石雕、汉白玉石雕等;从艺术形式上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从题材上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吉祥图案石雕,二是戏剧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题材的石雕,三是辟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动物;从流派上看,应属于中国几大流派之一的四川广元白花石雕的分支。其雕刻从选料、开山、取石到雕刻、着色、成像,每一个步骤都有既定的歌谣和仪式,特别是对佛像、神像的雕刻、着色、装脏、开光、点像、迎神、安位等更有秘而不宣的独特的诀术歌谣和仪式。
雕刻没有图纸蓝本,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取料后在石料上画出大致轮廓,然后按心中的形象进行雕刻,成像后据物像的特点着色。其作品众多,如德阳东佛山公园的“滚龙抱柱”、“日出东山汉白玉环艺雕塑”,苍溪嘉陵江桥头的桥栏浮雕,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像”,松潘、平武的红军长征雕塑,什邡市的罗汉堂雕像,北京颐和园的拱形圆门图案、小桥流水图案、皇家院落和庄园图案的浮雕,台湾大批量的石砚等。1992年曾玉平被评为石雕技师。
通江石雕集民间绘画、雕塑、工艺、建造、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其风格真诚、敦厚、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大胆、夸张、变形且饱满、匀称;形式与内容结合紧密,追求形似和神似的统一;不少主题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通江石雕突破了形体外在轮廓的限制和二维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为多视点、多层次。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民间雕刻大师曾玉平是其师唯一的嫡传弟子,完整掌握了技艺。由于石雕技艺要求艺人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加上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一方面不愿意学,一方面学不好,因而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