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
浙江省金华市通济桥
通济桥位于八一路南端,横跨婺江南北。原为浮桥,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建成。
俗称金华大桥,位于金华市西南隅。它是金华的胜景之一,横跨婺江之上,是连结金华南北两区的纽带,是通向兰溪、衢州的要道。通济桥白天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入夜灯光桥影,江波荡漾。夜景之美,令人驻足忘返。
通济桥位于八一路南端,横跨婺江南北。原为浮桥,元元统二年(公元1334)浙东宪使徐奭奏请朝廷关于建桥一事。至正二年(1342)建成,其年十月正式落成。通济桥为十一孔石墩木梁桥,上覆桥屋50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蔚为壮观,后屡毁屡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成十三孔石拱桥,桥长213米、宽7米、高14米。解放后修建桥面加宽为10米,北岸增建二孔拱旱桥
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区。很早以前只有浮桥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涨,往往桥断舟散,交通断绝。大约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及庵禅师为沟通南北,倡议改建石桥,并为之输财集资,四处奔走,耗时五年半,砌成了11个桥墩,可惜还来不及架桥梁,及庵禅师去世,工程也就停下来了。又过了许多年,方由西峰寺主持云龙带头一尽衣钵寺产作建桥之资,集成裘,通济桥终于在元至正二年(1342)大功告成。
当时的通济桥是11孔石墩木梁桥。墩形西正方而东小椭,以杀水怒。墩高去水41尺,桥面又高出墩上8尺,桥长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伟壮观。
后屡经修复,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改为13孔石拱桥,掀掉屋瓦,加筑石栏,别有风光。解放后桥面加固加宽,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桥,桥上设置了形如花树的路灯,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如今白昼,通济桥上汽车成队奔驰,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灯光桥影,江水摇曳,分外妖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1:5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