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福桥(Tongfu Bridge),又称五眼桥、李公桥,位于中国广东省
广州市境内,跨越秀水涌。
建设历程
明方历四十年(1612年),通福桥始建,由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设。
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通福桥重修。
20世纪七十年代末,通福桥渐渐没落。
2003年,原芳村区人民政府对通福桥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桥梁位置
通福桥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石围塘街道五眼桥村,东起桥梓大街,横跨秀水涌,西至五眼桥直街。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通福桥是一座五孔石拱桥,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五孔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稍窄,两边对称。桥墩下部用花岗岩砌筑分水尖。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和大型物件通过上落。桥身用红色砂岩砌成,低栏及桥孔边缘用白色花岗岩镶嵌,色彩协调,造型古朴美观。
设计参数
通福桥桥长44.6米,宽2.9米,两头每级石阶宽度为55至60厘米,高度15厘米,桥栏高15厘米、宽33厘米。
文化特色
人们为了纪念李待问,习惯性将通福桥称为李公桥,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称为五眼桥(广州方言称孔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
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卷一十一载:“李待问,字葵如,登万历甲辰进士”,并评价:“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
1993年8月,通福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18日,通福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意义
通福桥在明清时期为省佛大道第一桥,被称为以往广佛之间经贸往来的“见证者”。通福桥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但它对五眼桥村周围与城区的交通,仍有实用价值。(《南方日报》 评)
通福桥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是交通要道,过去人们都称它为“省佛通衢”。四百年前,佛山人去省城,都需要经过这座石桥。那时候桥上是名副其实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桥下的商船小艇也往来不断,和附近的圩镇连成一片商业兴旺的岭南水乡风光。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眼桥现虽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两岸居民的日常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州河长 评)
今天通福桥虽早已不是“省佛通衢”的通行要道,但依然发挥着一桥通两岸的交通疏导作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通福桥也是一条充满人情味的“福气”桥——当年数不清的佛山学子,从通福桥踏入省城广州赶考,高中后每每骑高马或乘轿从通福桥喜气洋洋地返乡。这座浸染了数百年喜气的祥瑞之桥,也成为附近居民的吉祥物:哪家有孩子要参加中考、高考,家里的长辈都会带着娃走一趟通福桥,沾沾福气,以求学有所成、金榜题名。(《粤读时光 湾区遗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