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生物
生态学术语
造礁生物是指凡是提供碳酸盐物质用于构筑建造物的生物,以及没有钙质分泌物不能保留为化石,但对形成建造物有促进作用的生物。在造礁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分泌出一定硬骨架的生物(建架生物)。
基本概念
凡提供碳酸盐物质用于构筑建造物的生物,以及没有钙质分泌物不能保留为化石,但对形成建造物有促进作用的生物,都可认为是造礁生物。在造礁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分泌出一定硬骨架的生物(建架生物),包括:
1、群体生物-各种珊瑚、层孔虫、树枝状苔藓虫、钙质海绵群体古杯海绵、树枝状海藻(灌丛藻、管壳 石等类型);
2、具有叠生能力和建造块状“抗浪 ” 骨架体能力的硬骨架单体生物—厚壳蛤、蛇螺、固定的有孔虫(云状类型)及生活在钙质管中的蠕虫。
造礁生物生长形态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造礁生物生长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其外形和礁生长处的波浪、水流作用能量之间的消长关系,可以作为现今判断古代礁沉积相的重要依据。
造礁生物生长形状及其最常出现的环境类型简表如下:
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十分发育,分布范围较广,所发现的生物礁遍及西北、西南及华北地区,在南海北部大陆架的中新统和华北的始新统中也有礁体分布。
1、前寒武纪
蓝细菌为主要造礁生物,主要形成叠层石沉积建造。
2、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以古杯类为造礁生物,奥陶纪早期以海绵和苔藓虫为主要造礁物,在晚期苔藓虫占优势,同时伴生珊瑚、棘皮类和蓝细菌。
3、晚古生代
泥盆纪生物礁以层孔虫和珊瑚占优势,并出现棘皮类和蓝细菌。
4、中生代
以造骨架的六射珊瑚(Scleractinians)为主,白垩纪普遍以厚壳蛤类占优势。
5、古近纪至今
白垩纪温暖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礁的生长,在经历了白垩纪到古近纪的生物灭绝后,生物礁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寒冷的古近纪—新近纪。从此以后,珊瑚和钙藻成为生物礁建造的主要生物。
具体罗列如下:
最古老的造礁生物-海藻
海藻是海产藻类(Algae)的统称,通常固著于海底或某种固体结构上,是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大量出现时分不出茎或叶的水生植物。最常见的大型海藻是海草,如︰绿藻、红藻和褐藻。其根状固著器只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营养。海藻在浅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以内的岸边形成明显区带。生长于高潮线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气中;低潮线下的海藻则不能长期暴露于空气,故不能于近海岸处生长,如墨角藻属(Fucus)、巨藻属(Macrocystis)、海囊藻属(Nereocystis)和海带属(Laminaria)等类群,并只能在18℃(64℉)以下繁殖,仅分布于冷水水域。
藻类虽无花、果、种子等构造来繁衍后代,却有各式各样的生殖方式来适应环境。在无性生殖方面,有些细胞可以直接一分为二,如水绵,可以断成数段,每段再各自成长为独立个体;有的藻体可以产生许多有鞭毛的孢子,可自由游动,每一孢子成熟后各自长成为一新的个体;在环境不良时,有些藻类可产生厚壁的休眠孢子,等环境适宜时,再萌芽生长成新的个体。在有性生殖方面,有些藻类可产生雌、雄配子,经由交配后才长成新的个体。
在海藻的一生中,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常有规则地交替进行,形成复杂的生活史。如我们常吃的紫菜、海带,其生活史具有孢子体及配子体不同生长形态,其孢子体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配子体则产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这种不同生活形态交替进行的生活史称为“世代交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09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造礁生物生长形态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