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之乡
马家寨的别称
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身怀绝技。
由来
马家寨原名四门寨。宋代曾有驻军在这一带防守,建造了四个城门形成寨垒,故名四门寨。当时,宋朝御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在这里操练水军,以船作战。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人迁至,改名为马家寨。
传说
马家寨造船业兴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有个传说却印证了马家寨造船业历史久远。
据传说,很早以前,当年的安新县城南关有个魁星阁,魁星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便把笔尖对准马家寨,正要下笔的时候,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造船用的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
史料记载,从宋代马家寨就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解放后,仿乾隆所乘龙舟、为颐和园中昆明湖所造的画舫,也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
现状
国家领导人乘坐的画舫
当年江泽民、李鹏、乔石、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白洋淀乘坐的画舫
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质量好,大的有出海捕鱼的渔船,旅游用的大型画舫,过去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对槽、艘子;中的有劳动生活和兼作水乡人家运输用的四舱、五舱、六舱;小的有鹰排子、鸭排子、枪排子。这些船只的造型,主要根据用途而设计,无论船的长度、规格,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以小巧的鹰排子为例,长1.15丈,宽2.25尺,之所以较其他船窄小,是因为在牧鹰时,轻快灵巧,转弯方便。这种船的船底窄小,遇风浪能在浪尖上行驶,很有点劈波斩浪的意思。
修船的技艺
《白洋淀边修船老人》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及的: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据说是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即顺树身凸起的条痕)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二绝是“甩线一手准”。他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马家寨村不仅民国年间有“东兴”、“永顺”、“两益公”等八大造船作坊,而且抗战时期还为“三小队”和“雁翎队”造船,支持抗日战争
白洋淀马家寨的修船师傅在维修游船。
造船业为马家寨培养了众多能工巧匠,解决了马家寨及渔民生活问题,马家寨的能工巧匠又为白洋淀造船业增添了光彩。
战船、龙船
电影《赤壁》中的战船、龙船
马家寨村的造船工人已经走出白洋淀为全国各地造船、修船,著名导演吴宇森指导的电影《赤壁》中的战船、龙船皆出自这个村的能工巧匠,马家寨村手工造船技术已纳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正进一步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家寨传统造船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马家寨而感到自豪,身为新一代马家寨人自然不能丢弃老辈们的传统技艺,大家看看网友做的船模型。
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独门的手艺,他们造船无数……河北省白洋淀马家寨村从明朝元正年间开始祖辈传承修造木船的手艺,至今已经有三十余代。祖辈传承。
地理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2 19:25
目录
概述
由来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