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Road, Bridge, and River-Crossing Engineering)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土木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中国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建设等要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形成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系,更是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为满足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和庞大公路路网管理及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和工程安全形势的实际需要,需要更多的以土木工程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道路、桥梁、地下工程和工程安全为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计算机和实践教学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建造师和高级管理工程师。因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基本理论知识的完备,而且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历程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文件通知,增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代码为080724W。
2012年9月18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原专业代码:080724W)更新为081006T。
2014年3月17日,教育部发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6T,修业年限:4年。
2020年2月25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属土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6T,修业年限:4年。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相关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较好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够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参考总学分为140~ 18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办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人才培养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方面
(1)具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
(2)掌握系统的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掌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掌握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质、水文、土质土力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4)根据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有重点地掌握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相应工程结构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
(5)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掌握该专业相关软件应用技术。
(6)了解该专业的相关法规、标准与规程;了解该学科方向的发展动态;了解该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7)掌握1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掌握至少1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运用其解决一般工程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科技写作知识。
(8)具有应用口语、文字、图形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具有常规工程测试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11)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以及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
3、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课程体系应支持人才培养各项要求的有效达成。
(2)工具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13%,学科基础知识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2%,专业知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3%。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5%。
(3)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4)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
(5)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力学、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经济与管理、结构、施工和计算机应用等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能体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的培养。
(6)所有实践环节均为必修,其构建的原则是能够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以及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7)在培养计划执行期内,针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发展变化,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但.应保证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建议每4年修订一次培养计划,每年课程更新率不应超过总课程数量的10%。
(8)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意见。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
通识类知识包括工具类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三类。
工具类知识包括外语等。
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大学生心理学、体育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工程化学等基本内容,具体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教学要求。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也称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力学原理与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与方法、施工原理与方法等。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主要有道路工程材料、测量学、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钢与组合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隧道结构计算与分析、隧道勘测设计、隧道施工等知识。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理论课程:理论力学(80)、 材料力学(70+10)、 结构力学(76)、 工程弹性力学(40)、 土质学与土力学(46+10)、 道路工程材料(42+10)、 工程地质(30+6)、 交通土建制图(102+10)、 测量学(50+10)、工程经济与管理(40)、 水力学与桥涵水文(50+8)、 基础工程(54)、 结构设计原理(76+6)、 路基工程(40)、 路面工程(40)、 道路勘测设计(70)、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与养护技术(38)、 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40)、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30)、 桥梁工程(74+6)、 隧道工程(30)。
实习:工程地质实习(1周)、测量实习(2周)、 路基路面实习(1周)、桥梁工程实习(1周)、勘测实习(4周)。
专业课程设计: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设计(1周)、路线课程设计(1周)、路基路面课程设计(1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1周)。
专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15周)。
(括号内数字为建议理论学时数+实验或实习学时数)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及创新训练等组成。
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基本构件实验、土力学实验等。
实习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以及结合专业方向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实习、测量实习、基础工程实习、路基路面实习、桥梁认识实习、隧道认识实习、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桥梁工程生产实习、隧道施工生产实习等。
设计实践教学
包括结合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预应力课程设计、钢与组合结构课程设计、隧道勘测课程设计、隧道结构计算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设计等。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的相关内容。
社会实践及创新训练实践教学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和专业教育中的专业调查,由学校自行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特别强调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知识体系为载体,在实验、实习和设计中进行创新训练,组织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大部分专业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为该专业。专业教师必须具有高校教师从业资格。
(2)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其中部分教师承担过实际工程性项目或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的经历。
(3)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和从事该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4)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含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应每3年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等)经历。
教师发展环境
(1)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学校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机制。
设备资源
教学设施
(1)具备大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测量、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材料、结构等实验室;实验设备、仪器完好,场地面积和设备台套数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分组要求,操作型实验分组应满足人人动手的要求;实验要求符合现行工程标准。
(2)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计算机的数量和管理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有固定教室。
(3)教学设施管理规范有序,同时有良好的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
(4)有稳定的、能覆盖所设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符合专业实习的要求。
信息资源
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2、教材及参考书
(1)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应尽量选用优秀、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专业课程应尽量选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
3、图书信息资源
(1)该专业相关图书量应满足学生规模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该专业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
(2)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现行工程建设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3)有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正版专业软件。
(4)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5)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或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8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
质量保障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
(1)建立适应地方交通产业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整合相互交叉的理论课程,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脱节。
(2)打造从专业核心课程→相关工程实践课程、应用软件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中心主线的学习内容逐步升华思路与人才培养思路。
(3)强化应用性知识的学习。改变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历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增强运用交通科学理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兴趣,改变现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择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构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和优化适应交通产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全院范围内资源重组,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地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建设中,本着基本理论“够用、必须”前提下,契合职业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突出应用性教育的特点,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优化,构建了较完整的职业岗位知识体系,既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又满足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基本能力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中心”将依托学校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文件规定,土木工程试点专业经费、新批的工程中心经费每年都派出部分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实验指导和教学科研能力,构建了一个学习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团队。中心既可以满足教学又可以对外开放,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检测实验。
(2)学院技术应用型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立足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从实体实验(实践)子平台和虚拟仿真(有限元模拟)实验(实践)子平台两方面构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施工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讨论利用该平台教学的实施途径。该平台建设有利于提高交通土建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构建高校、研究院所、政府技术单位合作互补实验室。根据不同高校间,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发展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和实践平台建设的差异,所擅长的领域不同与有特色专长的院校政府技术部门建立合作,达成资源共享的合作框架。通过与其它各高校与技术部门实验室的交流、研讨,制定建设方案,有效地保证了实验实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整个实验过程均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策划、引导、激励和评价,例如对预习报告的检查、方案可行性的审核、疑难问题的指导、实验结果的检查和成绩评定等。最终形成联合实践教学、构建合作、互补、开放式的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平台。
(4)构建校企间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台作新途径积极与地方设计、施工单位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内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得到极大补充,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与企业产教融合,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如引人企业中生产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的人才,作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的导师,传授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际生产经验和实用技能。同时将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场地提供给企业作为研发实验室利用。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把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突出地方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5)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别在学科基础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设置相应的实践实训平台,强调学生运用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即相互独立又能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尝试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6)提高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比例,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与相关交通领域企业的相互联系。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深人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积极参与学术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方向特色开展挑战杯项目研究.创新试验项目研究,以及鼓励学生参与教师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探索建立“产、学、研”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探索在一部分应用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把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考核与课题项目研发和地方企业生产需求相连接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研究如何将这种研发教学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及实施这种“产学研”教学模式的相应教师激励机制、学生考核机制、实施方式。
(以上两种培养模式代表院校为重庆三峡学院)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就业方向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公路、铁路、民航、市政、建筑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21:34
目录
概述
设置背景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