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法
词语
遗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í fǎ,出自《汉书·艺文志》。
出处
(1).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则。《汉书·艺文志》:“ 周 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 郑 卫 所乱,故无遗法。” 唐 柳宗元 《涂山铭》:“是以 周穆 遐追遗法,复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绍前轨,用此道也。” 明 刘基 《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至于天子之守,则有先王之遗法焉。”
(2).留传下来的方式、方法。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汉 末丧乱,其灋中绝, 马先生 绍而作焉。今指南车, 马先生 之遗灋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渍鸭卵。今 吴 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意天以美酿而饱予,出遗法於湮埋。”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据此,则 史公 所述固古史记言之遗法也。”
(3).指前代传下的法书和书法艺术准则。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于焦山之下作长句以寄》:“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明 文徵明 《龙茶录考》:“ 晦菴 评 蔡 书,谓岁有蚤暮,力有深浅,公书至是盖无遗法矣。”
(4).指前代传下的佛法。《隋书·经籍志四》:“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醇之异。”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华严宗》:“这个贤者很留意《华严经》,能够无师自悟,绍隆遗法。”
(5).中医治法之涩精止遗法
涩精止遗法,具有固精止遗,温摄下元之功,主要适用于肾虚失藏,精关不固,或下焦虚寒,肾气不摄。膀胱失约,以致遗精滑泄、尿频、遗尿等证。常用固摄止遗药与温补肾气药配合成方,药如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桑螵蛸、益智仁、肉桂、附子等。代表方剂如固精丸、缩泉丸。
固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 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 龙骨、牡蛎各30克
[用法] 为细末,莲肉粉煮糊为丸,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下。近代用法:亦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收涩固精。
[主治] 肾关不固,遗精滑泄,腰痛耳鸣,四肢无力者。
[方义] 遗精之证,病属下焦。下焦为肝肾所主,一系肾虚失藏,精关不固;二系肝虚失养,疏泄太过,故遗精滑泄。因肾主藏精,肾虚则精不藏;肝主硫泄,虚则疏泄太过,肝肾两虚以肾为主发为本病。治宜补养肝肾,收涩固精为法。故方用沙苑蒺藜之味甘性温,归经入肾走肝,补肾壮阳,益肝助疏使其肾壮而封藏,木静而风恬为本方之主药。遗者涩之,龙骨、牡蛎潜阳固涩;莲须更为涩精要药,合用协助主药补中寓涩为本方之辅治药物。遗精之证多兼神志不宁或多梦,故配入莲子清心安神以作协治。肾虚之病多因脾虚不能制约(土不制水)故配芡实健脾固肾,合而用之,成为滋补固肾涩精之强壮方剂。
[临床运用]
(1)固精丸是治遗精的常用方剂之一,本方的特点是:既不偏寒,又不偏热,平补收涩,方药的功能缓和,临床运用可灵活加减。若兼寒者,可加肉桂、附子;若兼虚火者,可加知母、黄柏;若兼失眠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等。
(2)本方虽系治遗精的专方,但与缩泉丸合用,对遗精、遗尿均有疗效。
(3)本方加茯苓、苡仁,临床常用于妇女白带证亦有效果(属于脾肾两虚者)。
[方歌]
固精丸中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
莲糊作丸盐汤下,夜寐不梦精不遗。
[附方]
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各等分。其有温肾缩小便作用。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妇人良方》)。
解释
(1).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则;
(2).留传下来的方式、方法;
(3).指前代传下的法书和书法艺术准则;
(4).指前代传下的佛法;
(5).中医治法之涩精止遗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0:56
目录
概述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