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五首》是唐代诗人
杜甫的
组诗作品。第一首写
诸葛亮和
嵇康俱怀异オ,然而下场迥异,慨叹得遇知音的重要性。第二首咏
庞德公,说明世乱则须归隐。第三首借
陶潜的未能达观以自我解嘲。第四首赞叹前辈诗人
贺知章的高风逸韵,兼寓斥今之意。第五首伤悼
孟浩然清贫而早逝。这组诗运用托物起兴、借古喻今等手法,诗意凄凉,充满了悲剧美学意蕴。
作品原文
遣兴五首
其一
蛰龙三冬卧⑴,老鹤万里心⑵。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⑶,孔明有知音。
又如陇坻松⑷,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其二
昔者庞德公⑸,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⑹,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⑺。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其三
陶潜避俗翁⑻,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⑼。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⑽!
其四
贺公雅吴语⑾,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⑿,黄冠归故乡⒀。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⒁,江海日凄凉。
其五
吾怜孟浩然⒂,裋褐即长夜⒃。
赋诗何必多⒄,往往凌鲍谢⒅。
清江空旧鱼⒆,春雨馀甘蔗⒇。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此指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徐庶曾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⑵老鹤:喻指嵇康。《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嵇延祖之父即嵇康。
⑶不得死:不得善终。《
晋书·嵇康传》载,嵇康被钟会忌恨,遭谗,被司马昭所杀。
⑷陇坻(dǐ):陇山。
⑸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
后汉书·庞公传》载,襄阳人庞德公居岘山南,未尝入州府。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出山,他未应许。后携妻子儿女,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⑹耆(qí)旧:年高望重者。
⑺罗罟(gǔ):罗网。
⑻陶潜:字渊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不慕名利,厌官场,曾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上司折腰而辞职。
钟嵘《
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⑼“观其”二句:陶潜《
饮酒》诗云:“生称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借
颜渊以自况。
⑽“有子”二句:陶潜于《
责子》诗中对其子的愚懒予以责备。
⑾贺公:指贺知章,越州水兴(今浙江萧山)人。唐代诗人,性达,善谈笑。晚年更加纵诞,自号“四明狂客”。
⑿乞骸骨:古时官史因年高自请退体,称此。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上疏请求度为道士,回归故乡,唐玄宗诏许。
⒀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⒁山阴:越州,在会稽山北,故名。
⒂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一生清淡寡居,不爱交结官府。
⒃裋褐:粗陋布衣。古时贫者所穿。
⒄“赋诗”句: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叇意也。流落既多,篇章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而获集其诗首。”
⒅鲍谢:指南朝宋诗人鲍照和谢灵运。
⒆“清江”句:孟浩然隐居中常到岘山附近的汉水边钓鳊鱼(即“武昌鱼”),曾有诗记钓鱼事。
⒇“春雨”句:孟浩然隐居时,在乡间“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亦应有种蔗之事。
白话译文
其一
蛰龙能够隐卧多年,老怀着奋飞万里的雄心。
当年一些贤俊的人才,终生不遇有似如今。
嵇康不得善终,是由于当政者相仍;孔明建立功勋,是由于遇到了知音。
这就像陇山的松树,用与舍在于是否有人来访寻。
如果没人发现,就是那高大的经霜历雪的树干,年深日久也会变成枯林。
其二
当年的庞德公,一生都没进过州府。
在襄阳的年高望重者当中,他是独苦其节的处士。
哪里是由于无济时良策?到底还是害怕缚身的网罗。
鸟儿归入茂林中,鱼儿聚在深水里。
庞德公举家隐入鹿门,刘表怎能把他获取?
其三
陶潜虽是位避俗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到达观。
读他所作的诗集,也有颇恨生涯枯槁的诗篇。
参透人生的处世态度,哪里仅止于此?他大概是没有早早地默识此道。
否则,对儿子们的贤愚,何必如此牵肠挂肚!
其四
贺知章先生操着吴地雅语,任职时经常放逸不羁。
上巯请求辞去官职,头戴黄冠回到故里。
这豪迈的气概已不可再有,这种倜傥的人物如今不复存在。
想贺公在山阴留下的一所茅屋,日日沐浴着江海的清凉之气。
其五
我怜惜孟浩然先生,他在清贫中死去。
写诗何必要看数量多呢?他的诗篇质量超过鲍谢。
如今清江里空游着他生前喜钓的鱼,春雨中他种的甘蔗又匆匆长起。
我每每遥望东南一一诗人故乡之云,禁不住发出一声声悲慨的叹息。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时杜甫在秦州。杜甫弃官度陇,羁旅边关,国事蜩螗,身家漂泊,闲居多暇,瞻前顾后,百感交集,曾任志之所之,拉拉杂杂地写了四组《遣兴》诗以自遣。这五首即为其中一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第一首写孔明和嵇康俱怀异オ,然而下场迥异。借古喻今,慨叹得遇知音的重要性。第二首咏庞徳公,说明世乱则须归隐。第三首借陶潜的未能达观以自我解嘲。第四首赞叹前辈诗人贺知章的高风逸韵,兼寓斥今之意。第五首伤悼孟浩然清贫而早逝,语极凄凉。组诗情绪忽高忽低,足见诗人内心苦闷的深广。
诗人感怀诸葛亮、庞德公、陶潜,主要是表达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无法像得明主的孔明那样得以实现:即使是隐居的庞德陶潜也无法心忘尘俗;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主动乞归中的贺知章,怀想起来也是令诗人悲吒痛苦的,诗人虽主动弃官,可文人积极用世的传统让他深深地忧惧自己会像陶潜、孟浩然一样终老江湖。诗人在自伤中反思自我理想和社会所公认的人生价位。当然,杜甫对孔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的慨叹里也夹杂了浓郁的命运意识,那么当诗人吟咏出“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时,即深深地表明他将诗名为“遣兴”的原因:诗人托物起兴,感慨命运与人生价值的复杂冲突,借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来反思个人的生命状态,抒发、排遣内心的苦闷。
这组遣兴诗歌里表达了他流寓秦州时的精神状态。这样的遣兴,实际上是从历史人物中寻找自己的精神系列。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杜甫以心观史、史中寻心的时候发现自己弃官避俗、却未能超脱入世的情怀。由此可以隐约见杜甫秦州时期复杂的精神状态,他受到了可以弃官,却不能遗世的精神困扰。由此观照杜甫秦州遣兴诗歌乃至整个流寓陇蜀期间的诗歌,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悲剧美学意蕴。
名家点评
明代
王嗣奭《
杜臆》:俱借古人以遣自己之兴,非尚论古人也。浩然之穷,公亦似之,怜孟所以自怜也。
清代
仇兆鳌《
杜诗详注》:高、岑、王,孟,并驰声天宝间。孟独布衣终身,皂年谢世,乃处士之最可悲者。“清江”以下,望襄阳而感叹。“空”“馀”二字,见物在人亡。
清代
杨伦《
杜诗镜铨》:诸诗皆从汉魏出,自成杜体。嗣宗《咏怀》、太冲《咏史》,延年《五君咏》,公盖兼而用之。蒋弱六云:子美本襄阳人。诸葛、庞、孟皆以襄阳,故思之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
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