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唐代沈佺期诗作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在流放途中过五岭后写给杜审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前两联描写边地的荒芜和道途的艰辛;后两联就景抒情,流露出诗人羁旅怀乡的不舍与愤懑之情,情悲且壮。全排比工整,笔力雄厚,语亦精工。
作品原文
遥同杜员外审言1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2,去国3离家见白云。
洛浦4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5不堪闻。
南浮涨海6人何处,北望衡阳7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8圣明9君。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705—707年)初,诗人和杜审言均因交结张易之兄弟而遭到流贬。诗人被流贬到驩州(即今越南义安省荣市),杜审言被流贬到峰州(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富寿省东南部和河西省西北部)。这首诗是诗人赴贬地途中行经大庾岭时所作,因杜审言未同行所以题为“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中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
这首诗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金圣叹《选批唐诗》:四(句)欲告诉过岭苦趣,三(句)忽折笔反先致问都下,后来唐家三百年诗人如山,但学得此一折笔者,便自雄视一世,鼎垂千年去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如海波平定,无毂纹。三四蝉连无迹,束近拙。
作者简介
沈佺期(656—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进士。武后时官至考功员外郎。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到騹州。中宗神龙年间召拜起居郎,历官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死于开元初。是与宋之问齐名的宫体诗人。诗多应制之作。所为律体精工严密、文辞华丽,但缺乏社会内容。对于律诗形制的最后完成其有较大影响。有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三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2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