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
信仰佛教,没有归依
佛门受戒前,犯了不犯戒,而归依佛门受戒后,犯了才
犯戒,这就是遮戒。比如不饮酒戒,在没有受戒前,喝酒不违反国家
法律和
社会公德,只是犯了
佛教戒律。饮酒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因为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而是喝酒后容易犯罪。
戒本疏·
四波罗夷法:“言遮恶者,如伐斫草木、垦掘土地,威仪粗丑,不光俗信。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所言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恶;前之性恶,能遮福故。亦可此恶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行宗记释云:“遮戒中,初叙过明恶。威仪粗者,失自利故。不光俗者,失利他故。圣下,约制释遮,初示反前性恶。自下,明因制成犯。尘染更深者,多违犯故。妨道招讥,亦即自他两失。所下,转释名义,有二。遮正道者,约过释也;教遮生者,从制释也。”(戒疏记卷五·五七·一六)
遮,制止之意。指对轻罪之禁戒。又作息世讥嫌戒、新戒、客戒。为相对于‘
性戒’而立者。所谓性戒,乃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即须持守之戒,例如杀、盗、淫、妄等四戒。所谓遮戒,系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盖以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故佛陀特意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其余之律仪。若犯遮戒则称
遮罪。[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参阅‘性遮二罪’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