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汉语成语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拼音: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
成语出处
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成语典故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然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人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牲畜、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如实禀告上天。”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可以凭此一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作战的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下了战车,细看齐军的车辙,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向他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情况难以捉摸,我害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已经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总结说:“对于敌人的军队,要打击他的士气;对于敌军将领,要打乱他的决心。旱晨士气旺盛,午间逐渐懈怠,到了晚上就疲乏思归了。善于打仗的人,要避开敌军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军懈息、疲乏时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成语寓意
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士气高昂能使军队果敢善战,无战不胜;而士气低落,则会使军队丧失斗志,加速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兴盛衰败的发展过程,人的精神士气也常常有从振作、鼎盛到衰竭的循环往返演变。在与别人交往周旋的过程中,妥善利用这一规律,或在其盛气凌人之时暂且退让,在其气消意顺之时再作劝谏;或在其锋芒毕露之时投其所好,在其意气消沉之时多加勉励,这一切都有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自己与他人的进步。
成语运用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明·刘基《百战奇略》:“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侯秉琛《素养本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录评》:“一扑、二掀、三剪,渲染了虎的猛、凶、狠;一闪、一躲、又一闪,让我们看到了武松‘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机警敏捷。”
蒲郸名《道德经现代通俗读本》:“善于打胜仗的将帅,总是不与正面强大的敌人硬拼,而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运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5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