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击虚之法是小说写作的技法之一。又称“避实取虚之法”、“背实击虚之法”。
主要含义有:一、人详我略,出奇制胜;人略或无能为力之处,则笔墨纵横以出。清代蒲松龄《与诸弟侄书》:“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所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气完足哉?此则所谓避实就虚之法也。”此法强调独创,至人所未至。他的《聊斋志异》便是实践这一写作理论与方法的产物。二、避开正面和实处,而运笔于虚处和侧面。清代金人瑞评点《水浒传》第五十二回:“吾闻文章之家,则有所谓避实取虚之法矣。今兹略于破高廉而详于取公孙,意者其用此法也与?然业已略于高廉而详于公孙,则何不并略公孙,而特详于公孙之师?盖所谓避实取虚之法,至是乃为极尽其变,而李大哥特以妙人见借,助成段局者也。是故凡李大哥插科打诨,皆所以衬出真人;衬出真人,正所以衬出公孙也。若不知作者意思如此,而徒李大哥科诨之是求,此真东坡所谓‘士俗不可医’,吾未知之何也。”清代卧闲草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总评:“此篇前半结过牛浦郎,递入鲍文卿传,命案三件,其情节荒唐略同,两虚一实,衬托妙无痕迹,写向知县是个通才,却不费笔墨,只有一两句点逗大略,又从鲍文卿口中传述,行文深得避实击虚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