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全恩
中国作家
邓全恩 1945年7月生,江西临川市人。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就读于江西农大农学系,曾任系团总支书记、学报(校刊)编辑等职。
个人简介
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就读于江西农大农学系,曾任系团总支书记、学报(校刊)编辑等职。1981年底调抚州地区,在地区人事局负责社会科学职称评定工作。1984年劳动局和人事局合并,任地区劳动人事局党组成员、干部科科长,并被评为全省劳动人事系统先进工作者,受通报表彰。1989年10月派任中共宜黄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2年10月调任抚州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地区人事局党组成员。在农大任编辑期间,与人合编《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的故事》一书和在《江西日报》、《南昌晚报》上发表过作品。在组织、人事岗位上曾撰写论文多篇,分别在《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江西农大学报》、《江西人事》、《抚州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撰写文学作品多篇,分别登载或选收于《江西党建》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赣东风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改革大潮中》、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赣东文学作品选》等书刊中,论文、通讯获的过省、地级奖。
家乡
盛夏,酷暑难耐。走进邓老的家中,却是另一番感受:包罗万象的各类书籍规整地摆放在书柜里和屋内的四周,一股书香沁人心脾。邓老说,这些只是他藏书中的一小部分。
邓全恩是土生土长的临川人,自幼对临川文化情有独钟。他说,这得益于临川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他父亲的熏陶。
每当盛夏纳凉之时或是隆冬围炉之际,邓老的父亲便会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典故娓娓道来。临川文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邓全恩的心中。
中学时代
1958年,邓全恩升入原抚州二中。在学好数理化等课程的同时,他把很多时间都放在了文学阅读上,自学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那个时候,我对古典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别的孩子都拿零用钱去买吃的玩的,我却都用来购买文学书籍。”邓老回忆道。
在邓老现有的万册藏书中,仍保存着购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唐宋词选》、《诗韵新编》和系列文学丛书。
当时,图书馆就在邓全恩家附近,这为喜爱读书的少年邓全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每逢假日,邓全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有一年,《江西日报》上刊登了一个整版的毛主席诗词,大气蓬勃的语句立刻吸引了邓全恩,不到一个下午,整版的诗词他便能够倒背如流。
高一那年,钟爱诗词的邓全恩终于有了小试牛刀的机会。原抚州二中当时有一个黑板报长廊,邓全恩是黑板报编辑之一。利用这块阵地,他在编好、写好通讯报道、散文、新诗的同时,也学着写一点格律诗词,吟咏临川的山川风物,并发表于黑板报专栏中的《学习园地》。这一独特的黑板报内容,立刻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更加增添了邓全恩今后诗词创作的信心。
大学时期
1964年,邓全恩考取原江西共大总校农学专业,但他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却丝毫未减,一有空闲,便会捧上一本古典诗词,醉心于那种恬静。同学们都知道他知识面广,文笔佳,凡以班集体名义写的材料或宣传稿件,很多都出于他之手。
1965年,著名电影演员、作家黄宗英来江西体念生活,为的是写一部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剧本,当时选点就是邓全恩所在的班级。这是一次真正的体念生活,黄宗英与班上同学在一起,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学校创作过程中,黄宗英多次邀请同学们参加讨论,她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刻感染着邓全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邓全恩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工作
1968年,刚刚毕业的邓全恩被安排留校工作。文革后期,文字功力深厚的邓全恩被学校校刊以及《学报》创刊物色为编辑。此时,共大总校与江西农学院合并为江西农业大学,从各地前来的人才顿时云集学校,特别是写作爱好者阵营强大,像陶茂、柳志慎、李国强、黄庆来、刘学经、周兴发等,有的后来陆续调往省直单位,有的成为江西文化及学术界的骨干。他们个个知识渊博,古典文学底蕴积淀深厚。“那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对我文学功底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爱上家乡
邓全恩有一个好习惯:发现身边有好诗好词,他就会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记录上并慢慢赏析。每次出差,带回来的总少不了一路所见、所闻的一箩筐诗词。
1976年前后,邓全恩以共大总校校刊记者的身份,经常到抚州各县区采访,,走遍了赣东的山山水水。
“家乡的景色时常美得令我震撼,身临其境时,总想为它配上一些诗词,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它。”邓老说,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以临川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底,邓全恩调回抚州工作。“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从省城回到地方上工作,但我却很庆幸我能回来,因为这里的临川文化”。正如诗词中所写:“抚河澄碧,阅尽千秋事,举旌英卓。”(摘自邓全恩所著《念奴娇·烟波古临川》)
退休
退休后,邓全恩的想法与普通老人颐养天年的想法不同,他一心痴迷于临川文化探索及诗词创作上。
“我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能较系统地以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临川文化。”邓全恩知道,想要较全面地反映临川文化,自己之前创作的那些零碎的诗词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他必须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
规划的目的是创作一部以赣东人文历史为背景、以古典诗词形式咏述临川文化的书籍,邓全恩开始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了创作上。从2004年到2009年,他不断收集、整理和补充资料。
为了考证一个历史典故,为了探寻一处文化遗址,他不厌其烦地查遍相关史料,不辞辛苦地走遍抚州各县河流山川,走访上百个名镇古村,行程数千公里。
为将株山最真实的历史原貌在读者面前呈现,2009年春节,邓全恩不畏冬日的严寒,爬上位于临川、丰城、南昌、进贤四地交界的株山,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邓老说,那个春节,他是在反复求证、不断收集补充资料中度过的。
著作
2009年3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计30万字的《临汝诗谭》最终出版。该书分为3辑,即“山水名胜”、“名人荟萃”、“当代风韵”,共计诗词200余篇,诗意图片500余幅。全书采用诗词、注、意、图相结合的编写体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涵盖临川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日新月异的当代风貌,形成一部诗史般的地方文化诗词经典。
市文艺界人士评价道:“《临汝诗谭》是一部以诗词形式较系统地反映临川文化深厚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佳作,读之通俗易懂且富有现代气息。”“读他的书,就是读山读水读文化,是一种美的享受。”
评价之高应该是实至名归。因为创作完成该书的工作量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该书中每首诗词分为原创诗词、注释和诗词意三部分。为力求注释的真实性并尽可能扩大信息量,每首诗词注释都要查遍所能及的相关资料如《宋史》、《明史》、《清史》等典籍及相关县志中的篇章等,邓全恩为此翻阅的资料摞在一起比一个人还要高。
如今,邓全恩探索临川文化的脚步仍在继续。“临川文化渊源流长,需要不断学习、思考、探索。”邓老说,“我个人太渺小,在深厚的临川文化面前,让我们共同学习、提高,共同守望家乡的优秀文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17:20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