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琴(1902.3.7~1984.6.11),名永龄,云南昭通永善县务基镇人。中共党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邓子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小渴望读书。先后就读于务基乡立初小,昭通私立海晏池高小,永善县立高小,省立第二中学,省立曲靖第三师范,1923年经云南省教育厅考送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文部,192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插班。1928年到江苏省南通中学任教。1929年经著名学者汤用彤教授介绍,任中央大学文学院助教。1930年任昭通中学教务主任、代理校长,1932年任永(善)绥(江)联中首任校长,1932年任云南省教育厅督学、编译,1934年任云南省立楚雄中学教务主任,1935年任山东省荷泽乡村建设分院导师,1939~1940年在四川省壁山中学、成都建国中学任教,1941年任山东齐鲁大学讲师,1943~1948年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1949年应梁漱溟之聘任北碚勉仁文学院教授,1950~1984年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和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成员、四川省历史学会顾问,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1984年6月11日,邓子琴因患壶腹癌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
人物生平
邓子琴(1902.3.7~1984.6.11),字永龄。永善县务基人。幼年丧父,靠母亲廖氏勤劳养活全家,并供他读完高小。
1918年,在亲友资助下考入昭通省立第二中学,后又考进有公费的曲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3年8月,经云南省教育厅保送到成都国立高等师范国文部深造,每月给他10元津贴,他省吃俭用,除购买书籍外,剩下的都寄给母亲。高师毕业后,插班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在汤用彤教授指导下毕业,并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任助教。
1930年,邓子琴回到永善。次年在省立昭通第二中学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永(善)绥(江)联中第一任校长。
1933年8月,他被调到省教育厅任督学、编译,曾翻译出版印度《阿瑜迦王石刻》一书。次年6月,应邀到楚雄中学任教。
1935年秋,邓子琴应邀到山东荷泽县乡村建设分院任导师,教“中国文化要义”等课。抗日战争爆发,山东沦陷,到四川璧山中学任教务主任。此时写成《中国佛学史》、《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学基本问题》、《佛家哲学要论》等专著。
1939年秋,邓子琴到乐山复性书院任都讲。不久,又去成都建国中学任教。1941年到齐鲁大学任讲师,曾发表《南宋时期重庆在国防上的地位》等论文。1942~1943年,在勉仁书院任研究员,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授,教“中国风俗理论”课,出版了《中国礼俗学纲要》等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学院迁驻南京栖霞山,他在任教期间,踏遍青山,搜集整理各地寺院铭刻,集成《栖霞碑文录》。1949年1月,到重庆北碚勉仁文学院任教授至1950年。
1950年8月至1984年,到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62年期间,他以花甲之龄,多次率历史考察队到内蒙古和四川凉山等地考察,写出《甘孜地区两种封建统治下的奴隶制》、《八邦寺的科巴》、《内蒙古达藏联合旗调查报告》、《玉龙牧区情况概述》等著述,在西师开设了四川少数民族史课程。
邓子琴对祖国传统医学研究很深,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治病救人。在1966~1976年间,经他诊断处方者达4000余人次。
邓子琴精研语言音韵,不同程度地掌握英、德、法、日、梵文、藏文和彝文,并能用藏文写诗。他早年学习音韵、训诂、考据学,擅长古典诗词。他多年担任古代史、隋唐佛教哲学思想、中国礼俗学、金石文字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述丰富而有见地。他多次被评为系、院、市先进工作者,并曾出席全国第一届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西部民族研究会、四川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四川省历史学会、重庆市历史学会顾问,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理事长,西南师范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院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1984年6月11日,邓子琴因患腹癌医治无效,在重庆逝世。
学术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山东沦陷,邓子琴到四川璧山中学任教务主任,写成《中国佛学史》约30万字、《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学基本问题》、《佛家哲学要论》等专著。
1941年,邓子琴到齐鲁大学任讲师,曾发表《南宋时期重庆在国防上的地位》等论文。1942~1943年,在勉仁书院任研究员,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授,教“中国风俗理论”课,出版了《中国礼俗学纲要》等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学院迁驻南京栖霞山,他在任教期间,搜集整理各地寺院铭刻,集成《栖霞碑文录》。
1958~1962年期间,邓子琴多次率历史考察队到内蒙古和四川凉山等地考察,写出《甘孜地区两种封建统治下的奴隶制》、《八邦寺的科巴》、《内蒙古达藏联合旗调查报告》、《玉龙牧区情况概述》、《德格土司制度下的奴隶制》、《若尔盖地区的前期农奴制》、《阿坝地区的前期农奴制》等论文和报告,并写成了《礼俗学纲要》、《中国风俗史》、《民族史论文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要略》、《民族社会史研究论丛》等著述,在西师开设了四川少数民族史课程。同时,他还在甘孜、阿坝两地搜集到历史文物600余件,其中入四川省文物志的有20多件。
邓子琴对祖国传统医学研究很深,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治病救人。在1966~ 1976年间,经他诊断处方者达4000余人次。
邓子琴精研语言音韵,不同程度地掌握英、德、法、日、梵文、藏文和彝文,并能用藏文写诗。他早年学习音韵、训诂、考据学,擅长古典诗词,集有《司马鹤斋诗录》。他多年担任古代史、隋唐佛教哲学思想、中国礼俗学、金石文字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述丰富而有见地。
出版图书
荣誉和社会影响
1956年,邓子琴加入中国共产党。邓子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工作积极,勇于承担重任,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多次被评为系、院、市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后,邓子琴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西部
民族研究会、四川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四川省历史学会、重庆市历史学会顾问,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理事长,西南师范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院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四川省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璧山纪事诗
邓子琴在璧山期间,写了一组《璧山纪事诗》,共13首。记录了他的生活、思友、思想情感等,对我们了解他在璧山这段历史有史实的作用。
曾一段时间他雇居在城东乡谭氏宅。作诗一首:
沈约郊居最入情,半楼花竹小居停。
剡溪不觉古人远,独立石硚待月明。
此诗,既点明背景为抗战时下江人众,县城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居所,暂居郊区;又写了郊区风景美好,有花有竹,堪比剡溪,可比沈约住所;更表明自己的心志,虽流离失所,也要“独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