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红军干部、原中国粮食部副部长
邓飞(1911年—2006年1月15日),男,原名邓富连。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上社乡白滩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红军部队先后任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抵达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三团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中共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红军东征和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政治部主任、联防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吉林军区独立第二十四旅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大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南昌市委书记兼南昌市市长、中华全国合作总社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粮食部副部长等职。1989年离休。200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邓飞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二大列席代表,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1911年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民家庭出身。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担任少先队长、乡苏维埃委员、秘密交通员。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吉安县陂头第三分校学习,后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分队长。1931年入瑞金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第四期政治班学习。后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六师第十六团连政治指导员。1932年7月至10月任江西军区独立第六师第一团党总支书记。1933年3月至6月任红一方面军红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第一八一团政治委员。8月至11月调任粤赣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至4月任红一军团补充第一师第三团政治委员。5月至9月任红三军团补充第二师、第三师政治委员。8月至10月任江西于都县补充第八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保卫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 年10月随军长征,同月至1935年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团政治委员。1935年2月至7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代政治委员。7月至9月任第六团政治委员。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十三大队政治委员。11月至12月任红一军团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同年12月至1936年2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组织科科长。参加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后任红军炮兵营营长。后入保安红军大学第一期第一科学习。
1937年1月至4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政治部党总支书记,4月至8月任抗大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抗大第三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8年4月后任抗大第四期队列科科长。1939年7月后任抗大第五期第三分校第一大队政治委员。1940年任中央军委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1月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政治部主任、联防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工作。1946年1月至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四旅第二政治委员。1946年7月至1947年5月任东满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兼吉南军分区政治委员(至1947年2月)。1947年5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军区后勤部部长。同年10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3月至4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同年5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四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纵队党委常务委员。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后任第四野战军驻郑州办事处主任。率部参加进军中南的多次战斗。
1949年7月至1952年11月任南昌市市长、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委员(至1952年10月)。1955年6月至1958年2月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成员。1958年9月至1960年3月兼任中共广东省委财贸工作部部长。1963年至1963年8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财贸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63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粮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9年6月至1982年3月仍任粮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后任商业部顾问、党组成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离休。200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主要事迹
红军长征
1934年长征时,邓飞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政委,团长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朱水秋。1935年1月攻克遵义城,红六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第一个打进了遵义城。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要过金沙江,为了迷惑敌人,红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命令邓飞、朱水秋带领红六团挥师逼近昆明,掩护主力渡金沙江。萧华在《长征组歌》中有一句歌词写道:“兵临贵阳逼昆明。”“逼昆明”这件事,就是邓飞、朱水秋干的。他们做了几十面红旗,把队伍拉得老长,晚上点燃许多篝火,俨然是一支主力部队。他们一路攻城拔寨。连克敌军几座兵站兵库。邓飞命令被俘的敌人营长给昆明的上司打电话,说红军要打昆明了。云南省主席龙云接到报告后惊慌失措,连向蒋介石求援增兵昆明。这时,邓飞接到刘伯承总参谋长的指示,红军主力已安全渡过金沙江,红六团佯攻昆明任务完成,立即赶往金沙江,与主力部队会合。
邓飞让战士们找来10多匹马给轻伤员骑,重伤员安置在老乡家。红六团一天一夜急行军180多里。为了防止夜间打瞌睡,邓飞让战士们用手指甲掐眼皮,说掐痛了准不打瞌睡。与主力汇合后,刘伯承问邓飞,这次伤亡有多少?邓飞说,仅仅减员30人。刘伯承高兴地说,你们胜利完成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央军委对你们给予嘉奖,立即传达下去,直到各个连队。红六团全体官兵为此欢欣鼓舞。
智攻鲁班场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经毛泽东提议,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在苟坝正式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指挥军事。“三人小组”成立后,于3月12日作出决定,命令红军主力迅速由遵义地区转移到仁怀东南地区,进逼黔军王家烈主力,以寻求对周浑元、吴奇伟纵队作战。然而,王家烈为保存实力退避不战,周浑元退至鲁班场,构筑工事,死守不出。面对危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断然决定,先发制敌,出其不意,挥师西南,集中优势兵力,向敌主力发起进攻,以打乱敌军的部署,再挫其锐气,使我军争取战略主动,迅速摆脱重围,以寻新的战机。军委于3月14日命令各军团立即向鲁班场靠近,迅速作好攻打鲁班场的战斗准备,并派工兵部队先期到达茅台渡口,夺取和控制赤水河上游的渡河点。
鲁班场位于仁怀县西南,是一个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镇子,地形比较复杂,东有海拔1400多米高的摩天岭,西有突兀的马鞍山,北部是起伏的山脉,南面是数公里长的山间开阔地。下场口两山对峙,形成钳口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3月15日,天刚蒙蒙亮,红军各主力部队先后进入指定地点。邓飞所在的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和红三军团的一个团进入鲁班场西北的冠英、团标寺、双魁田等地。红军以重兵分别从东南、西南、东北三面,团团围住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第5、第13、第93师共8个团的兵力。 周浑元纵队的指挥所设在镇内的一家店铺内。从战场地形看,对敌人有利。周浑元的3个师比红军早4天赶到这里,一到鲁班场就占据了有利地形,修筑了几十座碉堡及其它工事,守备森严。邓飞率领的第6团所在的阵地前面是一块方圆一公里多的开阔地。开阔地北端便是敌阵地前沿,有几座碉堡封锁这一带,对红军进攻非常不利。邓飞与朱水秋团长商量,决定由他先到敌阵地附近侦察情况,以便更好地确定攻击路线,布置战斗任务。邓飞孤身一人悄悄地穿过茂密的树林,迂回到敌阵地侧面约100米的地方,详细地观察敌军阵地。他没用望远镜就清楚地看到,敌碉堡都是用圆木围成的,露出地面有两米多高,地下面还埋着一部分,看上去很坚固。碉堡前还埋了许多大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缠满了葛藤、荆条,好像一道道铁丝网拦在那里。邓飞当时暗自思量:我们几乎没有大炮和炸药,这样的地形及坚固的堡垒,敌守我攻,仅靠我们手中的轻、重机枪和步枪是很难攻下的。根据侦察得出的判断是:这次战斗只能巧取,不能强攻。否则,不但攻不下来,还要造成很大伤亡。另外,邓飞一直在思考,中革军委在战前就已派部队到赤水河上游占领茅台渡口并架设浮桥,这说明部队要准备第三次过河。既然想走,这一仗的目的就不是死打硬拼,而是要狠狠地压一下敌人的进攻势头,打乱敌人的部署,以便部队转移。邓飞和朱团长在布置战斗任务时,没有下死命令让指战员们强打硬攻,而是制定了“利用敌碉堡的射击死角,以小部队分批接近敌阵地,尽量杀伤敌人,造成对敌威胁,待机攻克敌堡垒”的战斗方案。
约上午10时,总攻的枪声打响了。刹那间,鲁班场周围的山坡上枪声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摸不清红军的底细,吓得躲在工事和碉堡里拼命地射击。邓飞的第6团即按部署派出突击队,利用敌碉堡的射击死角和周围的树木作掩护,多次接近敌前沿阵地,有效地杀伤了一部分敌人,给敌军造成很大的威胁。但由于敌阻击火力很猛,碉堡之间火力交叉掩护,使邓飞部队一直未能找到机会攻克堡垒。战斗进行到下午6时,周围的几个山头联合发起攻势,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傍晚,蒋介石担心他的主力被歼,急调飞机来支援周浑元部。这时,中共中央、毛泽东见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遂下令各军团主力撤出战斗。除留少数部队原地待命外,其它红军主力连夜按计划向茅台渡口转移。邓飞的第6团奉命原地监视敌人。
大部队撤出战斗后,敌人摸不清虚实,蹲在碉堡和工事里,一动不动。他们不知红军是真撤还是假撤,是转移还是“调虎离山”,怕红军“回马一枪”吃掉他们,所以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清晨,干部团团长陈赓率部队来接应第6团的警戒。邓飞发现敌人仍毫无动静,遂按原定计划,下令全团抄鲁班场西侧的山间小路,经文昌阁,迅速向茅台方向疾进。下午3时多,部队开始接近茅台渡口,同军团主力汇合。攻打鲁班场时,军委派去的工兵营和干部队顺利地占领了渡口,并在赤水河上抢架了两座浮桥。之后顺利三渡赤水。红军顺利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挥师向西,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为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昌生活
1949年5月,邓飞已是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副政委、政治部主任。他率领部队进入江西,后接到命令,调地方工作,担任南昌市市长。邓飞说,20年前刚参加红军盼着打南昌,只是想逛一逛省城。没想到20年后,我这个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竟然当上了南昌市的市长。
有一天,邓飞说要去逛一逛街。警卫员听说首长要外出,急忙去派车。邓飞说,不用,我只是陪战友一块儿逛一逛。战士不知道,邓飞说的战友,就是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那几位老乡。他们都早已牺牲了,不可能再来逛省城了。邓飞上街,只是为了实现他们生前的愿望,代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后来邓飞回兴国老家,就捎了一点南昌特产,去那几位牺牲的战友家里,看望他们年迈的父母。邓飞说,你们的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就是你们的儿子。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邓飞担任南昌市市长的时候建立起来的。1952年,邓飞到北京开会。周恩来对他说,南昌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八月一日是人民军队的建军日,许多老同志提出,要建一个纪念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回到南昌后,邓飞组织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自己担任组长,开始征集南昌起义的史料、文物,并将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作为南昌起义纪念馆,后来陈列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3: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