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公畹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师,南开大学原中文系主任
邢公畹(1914—2004)原名庆兰,安庆人。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师。
人物生平
就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师从语言学泰斗李方桂
1937年自安徽大学毕业后,邢公畹先生考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从事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李方桂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学生,曾任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是享誉国际的语言学大师,被誉为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邢公畹先生在史语所接受了严格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汉藏语学训练,并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做语言调查,写出著名的《远羊寨仲歌记音》(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人类学专刊乙集第1种,1942年昆明油印)。并与罗常培先生合作,用古音拟注唐诗,油印出版《唐诗拟音百首》(西南联大中文系,1943年)。
执教西南联合大学 奠基南开语言学科
1942年从中研院史语所毕业后,邢公畹先生执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并同时在刚创建的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工作。同冯文潜、陶云逵等先生一道,是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及声名遐迩的《边疆人文》的创始人。同时邢公畹先生深入滇西傣族等地区调查语言,发表了一系列台语和台-汉语言比较方面的论著,是南开中国语言学科的奠基人。
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天津,次年邢公畹先生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1年,年仅37岁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校后的边疆人文研究室更名为汉语侗傣语研究室,由邢公畹先生主持,并在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语言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邢公畹先生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这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点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专业,是南开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专业。
南开大学至今仍是国内唯一拥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的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中文系也就是国内唯一真正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与少数民族研究结合,南开大学是国际汉藏语重镇。邢公畹先生居功至伟。
“学贯古今,砚中春秋五十;薪传南北,帷下弟子三千。”1988年邢公畹先生执教五十年之际,南开大学赠送的荣誉证书这样写道。如今先生亲传弟子都已独当一面,续写着先生开创的学术事业的辉煌。
就任莫斯科大学教授 为祖国捐献全部积蓄
1953至1956年,邢公畹先生受国家委派赴苏联,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56年2月苏联高教部特聘他任苏联汉学家巴思德涅耶娃(Л. Д. позднеева)博士论文答辩会的首席论文评论员。身在莫斯科,心系祖国家乡,当他听说祖国内地受灾,他就把在苏联3年薪金所积累的卢布(约合人民币两万元)全部交给了我国驻苏大使馆,捐赠灾区人民。
邢公畹先生爱好音乐,从苏联带回一把小提琴,这把琴伴随他十多年。“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家拿走,几年后落实政策组织上特意赔还给他另一把高质量的小提琴,可他认为这琴本不是自己的就不该要,执意送还组织。
汉藏语研究大师 京派小说家代表
邢公畹先生是拥有国际影响的汉藏语学大师,曾出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1985-1988,会长季羡林)、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等职。
邢公畹先生以深厚的“小学”功底,启用古老丰富的汉语文献,结合深入田野调查的台语资料,在汉-台语比较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在结束长期蒙受的不白之冤之后,老当益壮投入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成绩斐然、影响巨大。“文革”后复出以来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语言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三江侗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红河上游傣雅语》(语文出版社1989),《汉台语比较手册》(商务印书馆1999),《邢公畹语言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创立的“同源体系”——“语义学比较法”,为汉藏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作出重要贡献。
邢公畹先生还擅长文学创作。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朱光潜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以及《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一系列小说,与沈从文、废名、萧乾、汪曾祺等同被称为“京派小说家”。195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还出版过他的小说集《红河之月》;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京派小说选》,选有他(署名邢楚均)的小说《棺材匠》。
译介乔姆斯基 对谈沙加尔氏
邢公畹先生喜欢引用《荀子·大略》中的话:“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在他自己的汉藏语研究中,也总是这样不断突破自己,以极大的勇气创新前进。为此,也十分注意国际语言理论的最新发展。
标志“乔姆斯基(N. Chomsky)革命”的《句法结构》,堪称二十世纪语言学里程碑,由此发端的生成语法学颠覆了结构主义在现代语言学中的统治地位,影响遍及语言、认知信息诸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国门新开伊始的1979年,邢公畹先生就与庞秉钧等合译出版了《句法结构》,是该著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
邢公畹先生还从英文编译了李方桂《侗傣语概论》(1980),从俄文翻译了苏联巴思德涅耶娃(Л.Д.Позднеева)著《论〈红楼梦〉》(1956)、《苏联的中国文学研究》等文献。
1990年,法国著名语言学家沙加尔(L.Sagart)首次提出汉语与南岛语同源说,邢公畹先生十分关注,并连续在《民族语文》(1991第3、4、5期)发表评述补正的文章《关于汉语和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L.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述评补正》,进而提出“汉藏泰澳语系”(郑张尚芳先生简称为“华澳语系”)学说。
1992年沙加尔发文应答邢公畹先生的评述补正,接受邢先生指正多处,并进一步讨论有分歧的地方。1998年11月,沙加尔专程赴天津邢公畹先生寓所研讨。两位国际汉藏语大家的此番对话,发表在《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上。
年近九旬学术更臻巅峰 死而后已终身笔耕不辍
新世纪之交,年届八旬有半的邢公畹先生老而弥坚,学术研究更加炉火纯青,在最后5年中连续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重要学术论著。这一时期其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影响之大,令人惊异,可谓达臻学术巅峰境界。直到90岁高龄与癌症搏斗直至病逝之前仍有论著发表。
1999年,85岁高龄的邢公畹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集毕生研究之大成的百万字巨著《汉台语比较手册》。继承李方桂先生的台语比较研究,揭示了九百余组汉语、台语音义对应“关系字”,将汉-台语比较研究推动到前无古人、后人难及的地步。著名语言学家王均先生曾评价说“这是两代语言学家、两位语言学大师的接力赛”。
1988至1999年,邢公畹先生在美国汉藏语学家柯蔚南(W. South Coblin)《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基础上,在《民族语文》(1998年4、5、6期,1999年2、3、5、6期)连续发表7篇“汉藏语系上古音同源字考”系列学术论文。后来综合整理成为《汉藏语同源词初探》(见《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二》,丁邦新、孙宏开主编)于2001年出版。以汉语上古27个韵部为线索,详尽比较辨析了覆盖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大语族的大量同源字组,将其终身之功治汉-台语比较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推广到全部汉藏语系语言。并以此批判“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建立的排斥侗台苗瑶语的汉藏语系的假说不可信”。
2000年,《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其一生代表性重要学术论文。
从1998年到2002年,从84岁到88岁的5年时间中,邢公畹先生发表了21篇学术文章,出版了3部著作,包括百万字经典巨著《汉台语比较手册》。
2003年,《语言研究》(第1期)发表了邢公畹先生生前最后一篇学术论文《论“汉台苗语”调类的分化和再分化》。其时先生已经深为癌症所困,在不断地昏迷与苏醒之间仍念念不忘学术研究。翌年夏,汉藏语学一代大师与世长辞,终年90岁。巨星陨落,学界天空为之黯然。
个人作品
著有《远羊寨仲歌记音》、《莲山摆彝语文初探》(合作)、《语言论集》、《三江侗语》、《江河上游傣雅语》、《汉台语比较手册》、《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等,译作有《句法结构》(合译)、《侗傣语概论》、《论<红楼梦>》等。
出版图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09: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