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纳克(Guru Nanak,1469—1539)
锡克教创始人。
印度人。属
刹帝利种姓。那纳克是著名的十大宗师之一,在印度影响极大,被奉为锡克教创始人,如老子被尊为道家始祖。
人物简介
他反对种姓制度,希望结合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要义。那纳克所写的宗教赞歌主要收集在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书籍)﹐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的作品。
曾经商,并在
拉合尔的
苏丹政府任职。后周游全国,到过
麦加和
巴格达。晚年定居在
旁遮普邦卡塔普尔城,从事传教活动。在
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基础上,吸收伊斯兰教苏非派的某些主张,提出新教义。著有诗集《贾卜吉》,为锡克教经典之一。
早期经历
那纳克(Nanak)是在印度影响极大的圣人。
根据历史记述,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1469 -1539)生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属贵族阶级之刹帝利(Kshatriya)。
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他的慈悲。
小时候,那纳克一直深深的被宗教所吸引,他是一位诗人,自少年时便喜爱思考人生问题;十六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他的姐夫在Sultanpur城为他找到了国家粮仓管理的职位。
后来,他放弃职业,醉心宗教,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他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欲望最终使他离家出走。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至旷野过修道生活。
他28岁的时候,一天早上,他跟平时一样往河流去洗涤和修行。他失踪了3天。当他回来的时候,充斥着上帝的精神,他说了一句名言:“既没有印度教徒,也没有穆斯林”。
他三十岁时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且表示:“我所跟从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来自上帝的道路”,
悟道期
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
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古鲁”为圣师的意思﹐自那纳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
锡克教悟道后的那纳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
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鉴于当时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他启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
自从获得上帝的启示后,那纳克作为“上师”在印北旅行说教达二十年,以诗歌的说教形式呼吁民众信奉真名。那纳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锡克教的重要文献描述其传教的足迹遍及印度、西藏、斯里兰卡(Sri Lanka)和麦加(Mecca)。
晚期传说经历
据说他进行过四次大旅程,往印度各地,阿拉伯地区和波斯,朝觐麦加,经过巴格达。
他在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祆教徒、穆斯林之前作过演讲,在各种寺庙发言。在这个时候,拿那克认识了Kabir(1441年-1518年),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崇拜的一名圣人。
那纳克于1520年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
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他于1539年第二代上师上任不久便逝世﹐享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