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桑弧执导的喜剧影片,由
郭凯敏、
陈燕华主演,于1984年9月16日首映。
剧情简介
精力充沛的青年工人丁大森,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文化知识差,考不取学校。他的母亲只好把原来准备让女儿丁慧娟顶替进厂的机会给了儿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丁大森结识了热心的女邮递员周芹。周芹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在周芹面前,丁大森谎称自己从小爱好集邮,出了不少洋相。在周芹的启发帮助下,丁大森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集邮爱好者,并在集邮中增长了多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丝绸公司举行“厂际青工智力竞赛”,他们厂的三名代表中有一个因临时生病不能出席。厂工会委员老韩急中生智,叫丁大森滥竽充数,并嘱咐他上台后千万不要开口。不料,竞赛中凑巧有与邮票有关的考题,大森居然对答如流从而使他们厂荣获第一名,在同事们的夸奖声中,他自己也飘飘然起来。唯有周芹给他泼冷水,使他认识到今天的成绩不过是侥幸得来的。周芹还鼓励他要拿出“牛劲”来好好学点科学文化知识,不再做“迷途的羔羊”。
丁大森的姐姐丁慧娟在农场工作时与高强相爱。他一人回上海后一直与留农场的高强保持通信来往。由于使用邮票带来的误会,使她痛苦万分。后来这封信被大森看出了破绽,并让周芹借休养的机会向高强当面了解真相。当这位“绿衣红娘”风尘仆仆回来时,不仅给慧娟捎来了高强希望她立刻回去的亲笔信,也带来了山区建设欣欣向荣的好消息。丁母纠正了“上海再苦也比外地甜”的偏见,并同意了慧娟与高强的婚事。
不久后,周芹在投递信件时,又发现一封名叫“牛不羊”的死信,是职工文化补习夜校发出的入学通知书,经过她调查得知“牛不羊”原来是丁大森的化名。周芹欣喜万分地将入学通知书交给丁大森,送他去夜校上学。在华灯初上的街头,俩人并肩走着。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邮电部先后发行多种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中国邮票的设计水平和印刷质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民间集邮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导演桑弧本人也是集邮爱好者,而且是上海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所以拍摄一部以集邮为题材的影片是他多年的愿望。
剧本创作
完成电影《子夜》的拍摄后,桑弧请来上海人艺的王炼和华东师大的教师、集邮爱好者李亦中共同切磋。他们一开始是想描写老集邮家的一生,并拟以姜治方所著的《我的集邮生活六十年》为素材。后来考虑题材太专业化,一般观众不易接受,遂作罢。他们又根据当时集邮队伍里青少年比例较高的特点,决定把镜头对准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构思了一个不同城市的小朋友通过集邮结下友谊的故事。但因主题不够深刻而否定了。后来,针对十年动乱造成青少年文化落后的情况,他们创作了反映青年迫切希望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剧本。在编写过程中,主创人员走访了上海市场邮电管理局、上海市场集邮协会、卢湾区邮电支局、青少年集邮座谈会,了解了集邮活动中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还利用周末到上海汽轮机厂的集邮者家中,调查工厂集邮组织的情况。1983年夏天,剧本定稿。1984年2月26日,该片正式开拍。
影片评价
该片的成功,首先在于编导充分注意到了喜剧片的特点,总体构思是喜剧式的,而不像某些喜剧片用正剧的样式来进行构思。影片勾勒了一个充满喜剧气氛的独特的环境,在完全是喜剧式的情节之中塑造了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从愚昧无知到力求摆脱无知状态的过程充满了喜情情趣,而且又符合人物的性格,因而观众“喜”得起来。特别是影片的选材角度,不是攻克某一技术难关或参加某一重要考试,而是以爱情为线索,用集邮为形式,这就为编导者在设计喜剧的冲突与笑料时做到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而使得影片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风格。(《电影新作》评)
该片在曲折动人而又耐人寻味的娓娓叙述中,既给人以愉快的艺术享受,又使人从中得到知识。影片转为专业地传授了一些集邮知识,全不是枯燥地把这些陈述出来,而是把知识性富于趣味性之中,在情节的民展中自然地介绍出来。该片在艺术表现上也较有特色,十分注意细节的真实性。整部影片的负格轻松愉快,使人笑后产生思索,从中得到教益。(《电影评介》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