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哲
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
邹哲,博士,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邹哲博士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少年时期经历动荡,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美国边打工边读书,接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宇宙工程研究。
生平
邹哲的生平,是他那一代部分中国人的典型,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襁褓中就被父母带着从南到北四处躲避战乱。抗战结束了,中国的内战又开始了,童年的邹哲,因为父辈的政治选择而再次流离,他的家庭先是去了广州,其次是香港,最后到了台湾
1956年,还是个中学生的邹哲来到美国读书,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半工半读,甚至申请过当搬运工。终于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学校获得学士和硕士的学位。然后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就进入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宇宙工程。邹哲比较得意的是他学的专业,“我不是个聪明人,但是比较勤奋,而且比较不守规矩,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邹哲认为中国科学家搞科研做书面的比较多,动手的比较少,这点不如美国同行。
邹哲的科研生涯和彗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彗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最有趣的天体,研究彗星很有趣。”
科研成就
邹哲在1981年首次提出了“星尘”计划这个构思,但直到1986年才被宇航局接受,这已经是他的第13次提案了。他在介绍这个计划的时代背景时说,当时“哈雷”彗星回归,才使美国宇航局开始重视彗星,否则提案还可能夭折。他说,不少科学家提出了研究计划,而他的“星尘”计划因为构思巧妙、成本低而获得支持,并成为美宇航局旨在以低成本探索宇宙的“发现”计划的一部分。“我当时想的是,如何不登陆彗核就能捕获彗星的物质粒子样本,”邹哲说,“要登陆的话成本非常高,大约一万磅的推进剂才能把一磅重的载荷送上去。我设想一个较简单的飞船,能借助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和彗星近距离交会,取得样本后飞回地球。”如何捕捉太空中高速运动的彗星物质粒子呢?邹哲自己设计了一种介质—硅气溶胶网格,他比作“苍蝇拍”,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则较文雅地被比作“网球拍”。这是一种由99.8%空气和0.2%硅组成的超轻物质,“几乎可以在空中浮起来”。邹哲解释说,这样的物质“可以像拍苍蝇一样粘住和保存彗星物质粒子,还不影响粒子本身的特性,回到地球上可以研究”,这个“苍蝇拍”还可以捕获从人马座星系来的星际间尘埃粒子,可谓一物两用。
“星尘”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宇航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索彗星的项目。邹哲说:“彗星是目前我们知道最有趣的天体,探索彗星非常有趣。”他解释说,研究彗星会揭示太阳系诞生和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彗星是太阳系诞生时的残余物质组成的,来源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里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200多摄氏度,比较好地保存了45亿年前刚诞生时的状态。而“星尘”号飞船探测的彗星“维尔特二号”尤其“有趣”。邹哲解释说,这颗彗星是在1974年才被发现来到太阳系内圈的,它可能受到了土星的引力影响,它在太阳系内圈才运行了5个周期,相比之下“哈雷”彗星已在太阳系内侧转了不少圈了。“这就意味着,彗星的物质变动很少,大部分还保持着太阳系初生时的状态。如果采集其样本,可能获得很罕见的数据,”邹哲说。邹哲已65岁了,么还要在宇航局控制现场奔波时,对此,邹哲大笑着说:“我当然应该到现场,我等了多少年了!”
获奖经历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负责执行“星尘号”计划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JPL)资深华裔科学家邹哲(Peter Tsou)因参与该计划并在2005年成功搜集到彗星样本,对解开太阳系的奥秘有极大帮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6年6月21日颁发邹哲特殊科学成就奖。邹哲是全程参与该计划百位科学家中的华裔。
留美生涯
邹哲认为,忠诚度的问题和种族歧视的问题哪个国家都有。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少数族裔如何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如果知难而退,这不是一个干事业的人所应有的态度。邹哲50年前自己刚来美国的时候,想找一个仓库搬运工的工作都遭到歧视,当时他身后一个白人要求同样的工作时,老板马上就让他填表就业。对此,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百倍地努力去打拼,用自己的行动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尊重,他在伯克莱大学苦读了五年的电器专业之后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系统工程博士学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美国学生把他介绍给了喷射推进研究所。 邹哲为自己是个华人而骄傲。他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在科研上有很强的能力。现在从大陆和台湾到美国来的研究人员、工程师,有很多非常出色。”但是他也发现,华人的身份在美国科研圈子里意味着加倍的努力。他说:“如果说,美国人在研究上要被承认,发表三篇论文就够了,那么华人要被肯定,就必须至少发六篇才行。”这种尴尬,也体现在他的研究计划上。邹哲说,除了“星尘”之外他还有一些想法,但不被重视。就连“星尘”项目,也是多次被拒之后才通过的。期间,他不仅向美国宇航局、也向欧洲航天局提出过申请,但都没被接受。他说:“像我这样搞研究的,在美国感到很孤独。”
他的科学家奋斗之路就是这样一路拼过来的。他一手策划的“星尘计划”就是在这种种族歧视的围剿中,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经过13次反反复复的提案,最后甚至不得不搬出知名专家做支撑,才组成了由13名科学家加盟的项目研究小组,最终击败其他28组专家,让自己的提案最后脱颖而出,不但得到了美国太空总署的采纳,而且还有了今天太空船捕捉彗星尘埃凯旋归来的喜讯。邹哲 之所以是个“副发言人”,这里就有一个种族歧视问题。因为是华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所以不得不找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白人科学家做靠山,这样才在权威论证会上得到了关注和认可。但是整个项目从头至尾都是他一个人全面负责并付诸实施的。他强调说:美国虽然也有种族歧视,但同时也给了新移民很多的机会。只要你的眼睛不是总盯着歧视,而是盯着机会的。
个人心愿
开朗的言谈﹑平和的微笑,来美将近30年还一直未变的脆生生的陕西口音,让人觉得邹哲与传统的科学家们的确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多一份人情味。作为华人科学家,邹哲是否想过参与中国航天研究呢?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语气非常激动:“我一直都在想啊!但我就是找不到门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行!”
邹哲说,他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并且一直期盼国内的研究机构向他发出邀请。他觉得,参与中国的航天研究,会使自己的成就更容易得到承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6 15:33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