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
陕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郃阳提线木偶戏,又被称为郃阳线胡、小戏等。木偶源自春秋战国时陪葬用的俑,木偶戏起于西汉初年,详细可见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傀儡子》。从汉初至明,木偶戏从中原等地开始向外传播,陕西合阳等地虽然很早就已经有木偶戏传入,但一直都没有形成本身的特点,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木偶艺术。
明末清初时期,李灌对合阳提线木偶戏进行了加上,他在配乐唱腔、人物造型、衣服饰品、表演技巧、制作工艺、脸谱等方面都作出了大胆革新,特别是在剧目方面,他提倡以内容健康、风气淳朴富有生活趣味的故事为题材,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支持男女恋爱自由。经过李灌的加工和革新,合阳木偶戏最终成熟定型,清朝时期是郃阳提线木偶戏全盛阶段。
民国初年,人们还用李灌创作的《七国齐》为辛亥革命宣传,但这时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郃阳提线木偶戏已经开始衰落。
1952年,在合阳县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老艺人魏天才组织了线腔史上第一个全脱产的专业剧团——合阳晨光线剧社,艺人王孝前、王化南、王中绪均为该剧社的台柱子演员,使线腔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都大大提高。
从1963年起,随着合阳晨光线剧社人员的增多,演出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女演员的加入,结束了男演女角的历史。与此同时,大荔、朝邑、河南灵宝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线腔专业木偶班社,对线腔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的线戏社团同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单位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演唱以“八个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钦定”节目,使得线戏剧种再遭劫难。不少地方,竟将线戏剧目、音乐曲谱与服装道具,毁于一旦。
1977年以后,各地剧社怀着惊悸的心情尝试恢复传统剧目,由于老艺人与中青年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才使停演十余年的线戏艺术重新恢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跟其他剧种一样,郃阳提线木偶戏面对歌剧、话剧,特别是电影、电视、录音、摄像、网络等的猛烈冲击而逐渐走下坡路。
文化特征
线腔调分为慢板、二八板、小滚白、大滚白、尖板等,唱、白均在音乐间歇中进行。慢板和二八板是主要唱腔,有紧慢和花音、苦音之别。句式分十字、七字和长短句(剁句子),句式结构为三三四和二二三两个基本形式。各板路的分腔互相有别,同是十字句,在慢板中是前三后七分腔;在二八板中,上句分腔,下旬一气唱完,不再分腔;尖板每句都分腔,为前六后四形式。落板时,都按前六后四的形式分腔。唱腔的依音滑音,以及陪衬于唱腔和落尾的“咳嚷”“嗳嗨”“央吭”等虚字,糅进了方言语音,形成郃阳提线木偶戏唱腔上的突出特点。丑角唱腔中的衬句“乃乖、乃乖、一乃乖”,即合阳方言中的“那个”之意。乱弹调分为慢板、二八板和尖板,只用于生、净演唱,和线腔调不同,行腔时仍用乐器伴奏,梆子击节。
线腔戏曲牌,常用弦乐曲牌。有《银纽丝》、《杀姐己》(又名《长城》)、《重台》、《假重台》、《三变台》、《扭门栓》、《十娘奉琴》等十多种。其次是唢呐曲牌,有《大开门》(分慢板和紧板)、《朝天子》、《水龙吟》、《小开门》、《柳青娘》、《背娃娃》《、石榴花》、《粉蝶》等。打击乐长短不等,开场锣鼓常用“十样景”,以双唢呐主奏,锣鼓伴奏。郃阳提线木偶戏曲牌,大多由合阳当地民歌小调发展变化而成,有着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合阳提线木偶乐器,除了鼓、钹、锣、笛、马号、鼓板、饺子、梆子、唢呐、月琴、三弦等外,还有三种专用乐器,即民间俗称的“铮子、马锣、胡胡子”。铮子:直径7—8厘米,发声铮铮悦耳,与旧日乡村货郎所用的铮子完全相同,在线腔调专用唱句中击点节奏。马锣:比手锣稍大,发声圆浑、明朗,富有韵味,较能显示线腔戏的独特风格。胡胡子:即皮弦胡胡,也叫母胡胡。弦以牛筋做成,琴弓是宽而厚的竹板,弓弦以马尾系之,音色低沉浑厚。搬上大舞台后,皮弦胡作了改进,曲调更加柔和优美。
文武场一般配置四五人,具体分工为:鼓板怀一人,俗称说戏的,统揽全局,还要掌握暴鼓、堂鼓、手锣、马锣、截子五种打击乐器,是线戏班社的顶梁柱。胡琴二人,笛子一人,梆子一人,兼管布景更换、前场摆设、搭戏等。
郃阳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方法主要就是提线。而提线木偶的操纵难度大,要求手法灵活。表演前,先在戏台上搭一高约1.2米的长板台,前边用布帐围起。演出时,演员站在布帐后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帐前表演,通过线的传导,把艺人的意图变为木偶的动作。合阳线偶的系线根据每角的不同,分别分为5到12根不等。旦角线较多,除了头、耳、手、腰,脚之外,还有腹及肘、膝等关节处的加线,算下来有多到20余根的。悬控的偶人通常高80至90厘米,重3.55公斤。演出时,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和方法,做出模仿真人的动作,如走,跑,跳、坐,骑马,坐轿,舞枪弄棒、腾云驾雾,抡水袖。踢纱帽,单双闪官翅等难易不等的复杂动作,还可做摘帽子、搬椅子等特技动作,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相栩如生。
代表剧目
郃阳提线木偶戏的线腔剧目丰富,传说有500余本。剧目来源于民间说唱或小说演义以及民间故事,也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其中经久不衰,受群众欢迎是“三箱二楼双钗”等。“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驾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还有一部分艺人们即兴创作的短剧,在该戏演完后捎带演出(即加演),称为“捎戏”,俗称“梢戏”。代表剧目有《拣破米》《谪仙楼》《两狼山》《聂先生教书》《昭君和番》《和氏璧》《马壮借粮》《花柳林》《白衫汉》《周仁回府》《打金枝》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纵观郃阳提线木偶戏,它独特的风格,细腻的造型,高亢豪爽的唱腔,赋予木偶新的艺术生命,动作相栩如生,给当地人和中外游客以声情并茂,入耳中听的艺术享受。郃阳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意境美妙、文字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传承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剧目被移植改编为舞台剧目,在陕西省内外享有声誉。该剧种人才匮乏,市场萧条,直接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保护这一传统剧种,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
郃阳提线木偶戏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这支根植于合阳一带的民间艺术,竟日渐凋零,艺人星散,班社寥落,后继乏人,倘若艺人去世殆尽,很可能根绝于世。近闻合阳、大荔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成立专业的木偶戏班社,对郃阳提线木偶戏进行扶植,但对线戏艺术的理论探讨,鲜有涉者。
传承人物
王红民,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陕西合阳人。2008年2月15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陕西省。
肖朋芳,女,汉族,1969年10月出生,陕西合阳人。2008年2月15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陕西省。
保护措施
1960年,合阳县政府批准招收学员80名,开办“线腔艺术培训班”,排演了传统戏《隔门贤》《岳母刺字》等剧目。
1963年,山西芮城旅员48名到合阳学习线腔,回去后成立了以人代偶的专业线腔剧团。同年,艺训班和秦腔团合并,成立了渭南地区线腔剧团,排演了传统戏《钟鼓记》《春草闯堂》,现代戏《归队》《我想错了》等剧目。
1964年底,合阳多线木偶剧团与合阳线戏社合并,多线木偶的操纵技巧与表演手法,被这批受过专业训练的青年演员,逐步吸收融合到线戏艺术的舞台表演中。与此同时,渭南专区党政部门,又以合阳线腔艺术班为基础,扩建为渭南专区线腔剧团,形成了北方线戏发展史上,第一个地区级的大型专业剧团。
1985年,王红民于1985年组建了“合阳县新艺线偶团”,并出任团长。在长期演练中苦心钻研,对唱腔、木偶造型、提线都有重大突破,为郃阳提线木偶戏艺术增添了新的特色。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获得“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锦州市木偶剧团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5年6月,郃阳提线木偶戏在蒲城县卤阳湖开发区文典广场由渭南市文广新局、蒲城县人民政府、卤阳湖开发区管委会主办,渭南市艺术中心、各县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以“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主题的庆祝第十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演展示活动中演出。
2018年10月26日—28日,郃阳提线木偶戏在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养老与健康产业国际博览会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