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上城区,是南宋为烧造御用瓷器而专门设置的窑场。
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郊坛下窑遗址被发现。
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
1985年10月,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对玉皇山南乌龟山下郊坛下官窑窑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左右。整个窑场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条形。
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
1990年,郊坛下窑遗址上建成保护厅,作坊房基内外分布练泥池、辘轳坑、釉料缸、素烧炉、素烧坯堆、堆料坑、道路、排水沟等生产遗迹,现此区域采取总体覆土复原展示、局部原貌展示的方法加以保护。
1996年,老虎洞窑址被发现。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
1998年、1999年,老虎洞窑址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
2002年10月,老虎洞窑址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
遗址特点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由郊坛下窑遗址和老虎洞窑遗址组成,是南宋为烧造御用瓷器而专门设置的窑场。
郊坛下窑遗址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口、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
老虎洞窑遗址共清理出不同时代的龙窑窑炉3座、小型馒头窑4座、作坊10座、澄泥池4个、辘轳车基座坑12个、釉料坑2个、采矿坑遗迹2处,还发现瓷片堆积坑24个。老虎洞遗存分为三个时期: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元代后期。在元代后期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有些瓷片与传世哥窑产品相似,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其化学成分与传世哥窑产品相同。
文物遗存
郊坛下窑遗址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老虎洞窑遗址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
历史文化
最早记载修内司官窑的南宋人叶氏在其《坦斋笔衡》中指出:“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修内司官窑遗迹无处查考,成为悬案。老虎洞窑址在南宋当属禁苑,平民百姓是不可能进入禁地烧窑的。考古专家都认为这里就是消失的修内司官窑遗址,可见叶氏的记载较为可靠。
文物价值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老虎洞窑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乘坐杭州市内公共交通39路至复兴城市家园站,或者乘坐42路、87路至施家山(南宋官窑博物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