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郑(拼音:zhè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郑的古字是,“奠”的造字本义是置酒于几表示祭祀,后来用为地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增添了表示城邑的义符“邑”。郑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周代诸侯国之一的郑国,后人以地为姓发展出郑姓。由于祭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因此“郑”又有“认真严肃”“态度庄严”之义。
文字源流
在甲骨文(图1)和西周金文(图2)中,“郑”与“奠”同形。“奠(郑)”的甲骨文是在“酉(酒器,也表示酒)”下加一横(表示地方)而成,表示用酒洒到地上或把装在瓶中的酒放祭台上祭祀神、祖先、死去的亲人的一种仪式。这是“奠”的本义。上古时执掌酿酒业的人,就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地位很高,其所在的氏族深以此职事为荣,也许正是出于此因,所以当地人就以“奠”为名而称“奠氏族”。族人聚居之地就是“奠地”。传说郑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后裔。契因发明刻木记事被赐子姓,他的后裔汤建立了商朝。商王武丁之子子奠负责管理祭奠用酒,因功被封于古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奠地,即郑地,建立郑国,子孙以国为姓,使得世上有了郑姓。“奠”既作动词表示祭祀,同时又是地名,后世为了避免用法上的混乱,用“奠”字作国名、地名时,就加“”(后来写作阝)旁作“郑”字,这是因为“邑”代表城邑,所以地名、国名的“奠”都用“郑”字。
由于祭祀是一件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需要人们郑重其事地对待,所以“郑”又被引申为“严肃认真”“慎重”之义。另外,有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也被称为“郑”。后来,“郑”常被用来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乐。如《惟皇诫德赋》:“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
至隶书(图7-9)阶段,“郑”字完全笔画化,被写成了“奠”和“阝”的组合。汉字简化时将繁体字(图10)简化为“郑”。郑字偏旁“关”是取奠字上头“䒑”和下边的“大”省去“奠”的“酉”成为“郑”的偏旁。唐代一些草书的“鄭”已经和“郑”接近,楷化后的“郑”最早出现在清代刊行的《岭南逸史》上。
“郑”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奠”字是为郑字的表义声旁。奠读diàn,郑读zhèng,两字的普通话读音差异很大,可在上古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奠”的声母“d”和“郑”的声母“zh”发音部位都是舌音,到中古时舌音分化为舌头音“d”和舌上音“zh”。清代钱大昕的“上古无舌头、舌上之分”说法,也是舌头音d、t和舌上音zh、ch、sh分化的规律。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直正切(zhèng)
京兆县①。周厉王子友②所封。从邑奠声。宗周③之灭,郑徙潧洧之上④,今新郑是也。
【注释】①京兆县:《史记·郑世家》索隐:“郑,县名,属京兆。”②友:《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③宗周:周为诸侯所宗仰,故王都所在称宗周。这里指西周。④“郑徙”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食溱焉,从其故名日郑”。
说文解字注
“京兆县”注:二《志》同。今陜西同州府华州州城北,有故郑城。
“周厉王子友所封”注:《前志》曰:“周宣王弟郑桓公邑。”
“从邑,奠声”注:直正切,十一部。
“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注: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取虢、郐、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十邑之地,右雒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从其故名曰郑,至汉为河南郡新郑。二志同。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西,有故郑城。
广韵
直正切,去劲定 ‖ 奠声耕部(zhèng)
郑,郑重,殷懃。亦州名,秦属三川郡,《史记》管叔鲜之所封也。宋武置司州於武牢,后魏为北豫州,周为荥州,隋罢荥州,於管城置郑州。又姓,荥阳、彭城、安陆、寿春、东阳五望。本自周宣王封母弟友於郑,及韩灭郑,子孙以国为氏,今之望多荥阳。直正切。三。
【校释】殷懃: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四库全书重修本作“慇懃”,元泰定本、四库全书原本作“殷勤”。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郑;部外笔画:12
(zhè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直正切,音㽀。国名。《释名》:郑,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郑本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为郑。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其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因徙其封,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
又南郑,县名。今属陕西汉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内,为西郑,汉中在京兆之南,故称南郑以别之。《一统志》: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
又《广韵》:郑重,殷勤之意。《前汉·王莽传》: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韵》:郑灭于韩,子孙因以国为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关”的末笔捺改点。“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关”宽“阝”窄;顶部“关”高,底部“阝”低。“关”,两横长短不一,长横在横中线;第五笔撇长,末笔点小。“阝”,㇌(横撇弯钩)写在横中线部位。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13:0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