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塔,又名椿山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花桥镇郑公塔街郑公塔村南200米。始建于五代,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重建郑公塔。
历史沿革
郑公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重建郑公塔。
明成化三年(1467年),续寿维修郑公塔。
2008年5月,武穴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郑公塔实施保护维修。
2008年5月开工至2008年12月竣工,对塔体、塔刹、塔基的残、损、缺部分进行补、换、复制等科学手段。
建筑格局
郑公塔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结构,由石基、砖身、铜顶三部分组成,用10余种型号的砖块和9种不同式样的瓦筑成,通高19.14米,底层边长2.35米,底层墙壁嵌刻有“大德十一年禅居寺”“佛法僧宝观音塔”“大明成化三岁丁亥十月吉日择子继寿重修”等字样的铭文砖;平面呈现八边形,石基砖身,青灰色,高19.74米。七层八角,层层设檐,间置门窗,底层周长18.58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内空3.8米,成锥体形。塔身青灰色,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塔内有三级木楼至顶,逐层内收,每层均有佛龛及浮雕图案,并设门窗;各级塔檐由青瓦铺盖,檐部挑檐凛、椽子、勾头、滴水,均为仿木制砖雕;塔顶为铜铸三级葫芦形塔刹,以铁链分别系至八角,每角有吊铃。
郑公塔之最令人称奇处,是塔身与地面有约20度的倾斜。因此有鄂东“比萨斜塔”之称。
历史文化
清壬申《广济县志》载“因郑公者不知其名,宦居兹地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郑公塔,不忘所自也。”相传为当地一郑姓人氏所建,故名郑公塔。
传说这座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有个大财主想造庙建塔,以保郑公塔这一块风水洪运不衰,财气不退。建塔要用童子伢儿奠基。这大财主选了一个九岁的小姑娘,把她活埋在塔基之下。说也奇怪,那天晚上,三更时分,建塔的匠人、民工听到这小姑娘的哭声。于是,这消息马上就传开了。打从那天起,天天晚上可以听到小姑娘悲惨的哭声,直到第二年立春那天,塔顶上长出了一棵胡椒树来,才没听到哭声。那胡椒树见风就长,没多久就长大了。每到深夜,你若走到塔前,就可以闻到那散发出来的香气。大财主听到,跑来看树。他走到塔前,刚闻到那香气就昏倒了,险些跌死。大财主醒来,气得要命,叫狗腿子放大火烧树,那树却越烧越发,青枝绿叶烧不死,郑公塔上的那棵四季飘香的胡椒树至今还在。
郑公塔之所在,山峦拥后,湖水绕前,风景优美。清人兰士绻有诗云:
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
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
渔唱闻归艇,闲行数落鸿。
何年藏舍利,长此梵王宫。
二梅绕胜迹,塔影晃虚空。
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
晓钟飞宿羽,清磬破愁容。
野老浑忘事,犹然识郑公。
文物价值
郑公塔是湖北境内少见的元代古塔,也是湖北宋塔向明清塔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对研究湖北古塔发展历史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1993年,郑公塔被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郑公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郑公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花桥镇郑公塔街郑公塔村南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