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声即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新鲜活泼、热情奔放的特点,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1.证名。语言重复,语声低弱,若断若续的危重症象。多见于疾病晚期。因正气虚衰,精神散乱所致。郑声为心气大虚。《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伤寒绪论》卷下治郑声脉微弱而和,手足温者,用生脉散、人参三白汤;气息短促,脉沉细欲绝者,用附子汤倍人参。
2.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音乐。《
论语·卫灵公》:“放 郑 声,远佞人。 郑 声淫,佞人殆。” 刘宝楠 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说 郑国 之俗,有 溱 、 洧 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 郑 声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韶》响难追, 郑 声易启。”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淫声》:“ 郑 声淫者, 郑国 作乐之声过於淫,非谓 郑 诗皆淫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此《关雎》所以不作也,此 郑 声所以盈天下也。”
3.症状名。指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语出《伤寒论》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郑声的病机为心神虚不能自主。其特点则如《内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这种语言重复频言不休,与胡言乱语的“谵语”,有一虚一实之分。如伴见目睛呆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多属不祥之兆。成无己曰:“郑声由精气夺,凡正气衰竭者,必声音低下,呢喃重复而声不全也”(《注解伤寒论》)----新修伤寒论大辞典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