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1928年,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创建卫生学教学组。
1949年,建立卫生学系;12月,举办了学制为两年半的公共卫生班。
1956年,卫生学系更名为卫生学教研组。
1972年9月,卫生学教研组更名为卫生学教研室,并设立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6个教学小组。
1978年,招收首届5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
1982年,增加了卫生化学、卫生毒理学和社会医学三个教研室。
1985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成立预防医学研究所。
1993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所研究所,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和PCR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1998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更名为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5年,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6个系,开设1个本科专业。
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卫生毒理学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
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五年制)
学科建设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个。
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公共卫生
师资力量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8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3人,中级职称2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杰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80人(含外聘导师22人);专任教师中52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具有硕士学位。
国家杰青:王升启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段广才、李文杰、余善法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段广才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文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余增丽
河南省特聘教授:周小山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李文杰、王凯娟、李文杰、代丽萍、杨海燕、王重建、许汴利、姚武、巴月、张慧珍、余增丽、完世伟、魏万宏
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李文杰、张建营、代丽萍、杨海燕、王重建
河南省优秀教师:张卫东、姚武
河南省教学标兵:平智广、张巧
注: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
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预防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预防医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省级科研平台5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平台3个。
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卫生厅公共卫生监测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市级科研平台:郑州市肿瘤蛋白质组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郑州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5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50余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项目6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9项,获得研究经费资助合计6950万元,年均139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它科研奖励2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54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240余篇。
文化传统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先后开展了“宪法小卫士”传递主题团日活动、学党史国史,庆七十华诞”主题团日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班级模拟招聘会等学生活动。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9级1班团支部被授予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称号。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