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平,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建平,男,1964年5月出生,
福建省龙岩市人,教授,中共党员。分别于 1985、1988 和 1997 年获
武汉地质学院 ( 后改中国地质大学 ) 岩石矿物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 年留校任教员,1996、2000 和 2003 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楚天学者。地球化学副主编,科学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科学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学前缘、岩石矿物学杂志、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和 Journal of Open Mineralogy 等刊物 编委, 澳大利亚 GEMOC 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Stanford 大学和 Michigan 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大学中 - 英交流学者, IUGG 中国委员会 IAVCEI 分委会成员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作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 - 地幔研究分会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学会第五届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矿床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围绕壳 - 幔系统岩石学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总方向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课题等支持下,紧密结合火山岩深钻技术和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取样,进行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组成、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和成矿背景的研究。
郑建平从事基础性岩石圈演化研究工作。发现了年轻地体下有古老基底物质存在(包括全球最古老麻粒岩包体),阐明了下地壳复杂的结构组成特征,提升大陆生长演化机制认识水平;发现了克拉通大陆的初始规模是关键因素,指出了块体周边俯冲碰撞作用是重要原因,揭示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及其与大陆边缘演化的内在联系;发现了新、老地幔共存现象,揭示了大陆地幔复杂的结构属性,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减薄后再生长的地幔置换思想,丰富岩石圈形成演化理论。
成果对区域成矿作用背景和大陆生长演化机制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包括 Geology 等在内论文 130 余篇, SCI 论文 70 余篇 , SCI 论文引用 1000 多次 , 出版专著 5 部 ( 主编 1 部 )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黄汲清青年科学技术奖、银锤奖,并入选教育部级优秀人才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