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德,男,汉族,潮汕人,深圳市德惠投资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
人物事迹
年轻时在村里生产队艰苦劳作,往返于邻里村间,改革开放后率先在村里办起了炼油厂,并有了资本的原始积累,52岁时外出深圳打工,从组建工程队到成立大型建筑公司,他一步一个脚印,事业篷勃发展。
在
金堡中学办公楼的一角,陈设着郑开德昔年“烈日下、风雨里、五更出、月下返、贩糖油、卖豆粮”踩过的载重红棉单车。上面悬挂着他亲笔题写“志当高远”的横匾。当年郑开德先生并不曾想过出人头地,而是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80年代初期,改革的风刚吹过神州大地,给潮阳这个沿海小县城带来了少许复苏的气息,农民还是农民,庄稼还是庄稼,这微小的变化并没有造成人们太多的思考,地里的人还在劳作。城区一个个工厂悄然耸立,而村里的年轻人也慢慢改变了想法,不是世代耕作,而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郑开德当时已不算年轻,外出打工或许不太现实,但他没有放弃这难得的机会,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工厂,他的炼油厂是当时乃至现在村里镇上为数不多的小企业。没想到,这便成为了他创业和成功的起点。90年代初期,村里第一批外出的年轻人闯出了一片天地,很多人在外承包工程,这也是金浦镇的特色,至到今天有钱人也大都是包工头。郑开德认为此时在仍在村里便很难实现更好的超越,本着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念头,毅然决定外出打工,这年他已50岁出头。1992年,已经52岁的郑开德离开家乡去闯天下,他曾去过惠州等地,最终选择深圳作为落脚点。刚开始承包一些小工程,而本人也没有工程管理经验,但他非常能吃苦,通过虚心学习,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时亲力亲为,逐渐变得专业起来。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老人家待人诚恳,善于交际,会学问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使得众多亲朋故旧纷纷伸出援手,无形中为他铺设了成功的坦途。初跑业务时他还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依然坚持不已,十余年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奇迹般地在深圳建筑业闯出名堂,资产与日俱增,超越了许多比他年轻的工程承包人。在今天,他任副董事长的深圳泛华建筑有限公司,拥有员工4000多人,其中80%左右的人来自他的家乡金浦。
创立金堡中学
成功后的郑开德,想到的不是怎么消费如何享福,而是简衣粗食,勤俭朴素,积极投身故乡的公益事业。近年来,他办老人院、支援贫苦家庭、奔走于乡道建设,这些都为他赢得了不少美名。而其中最突出的,当数他创立金堡中学,实现了金浦镇的高中级学校从无到有的转变。蕴藏着丰厚民资民力的潮阳前些年爆出一大新闻:在有“建筑之乡”之称的潮阳金浦街道,一所总投资逾2千万元的高标准中学由当地籍企业家独力捐建,目前主体建筑群接近完工,即将投入使用。承担学校施工任务包括无偿提供巨额捐建资金的,是郑开德———一位金浦籍在深圳从事工程建设的建筑“头家”。
知情人告诉我们,在有数百支建筑队伍转战大江南北、在国内建筑行业小有名气的金浦,郑开德并非身家最巨,但他为办好这桩兴学义举,倾其心血,事迹可谓空前轰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捐资者很有“故事”。机关食堂一顿便宴“价值”千万 “潮阳人在外创业、事业有成者成千上万,他们爽直正派,而且对家乡归属感很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不遗余力。”为把潮阳人经济变为潮阳经济,
潮阳区积极走出去,与在外乡亲联络乡情,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兴业、捐助公益事业。区委书记王扬泽新近去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谈起与潮阳老板们的广泛接触他深有感慨。他说,郑开德就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 据了解,郑开德先生50余岁时才离开金浦出外创业,对家乡子弟的就学难、升学难状况早已忧心。听说为家乡捐资办学,他最初慨然应允出资500万元。过了不久,赴深公干的潮阳区区长林平拜访了他,双方当面一番倾心恳谈,他又爽快地承诺把投资增加到1100万元。 2003年8月底,潮阳区委书记王扬泽得知郑先生回家,专门会晤了郑先生并在区机关食堂请他吃饭。席间,区领导感谢他决定捐资办校是为家乡办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并诚恳地表示,潮阳决不让为家乡做好事的热心人士失望,现在捐资人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政府鼓励他们自己出资,自己建设,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政府部门做的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协调服务,当后勤保障。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郑先生,他当即豪气干云地表示:“只要政府在教育规划、师资力量等软件投入上有决心,我愿意出钱来盖硬件最好的学校。一千万捐资,我再出一倍!” 机关食堂一顿便宴“价值”千万元,这段佳话一时间在当地传为美谈。而郑先生非但一诺千金,而且雷厉风行。随即他就从深圳带来两、三百人自己的施工队伍,风风火火地建起学校来了。 金浦在潮阳区街道中经济状况一般,教育发展欠帐也较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街道共有人口8.1万,辖内原有小学3所,而中学仅1所,初高中学位紧缺状况严重。金浦共有小学、初中毕业生1700多人,而能够继续升学的只有1200人。 说起这所中学建成给金浦带来的益处,街道党委书记庄儒忠形象地说:“我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说,不仅当地初高中学位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五年内确保无忧,而且金浦街道多了一块全区响当当的教育样板。“要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你想,原先五六百号青少年因无法升学而无所事事,整天在社会上闲荡,不仅带来就业压力,还诱发治安等社会问题,现在他们能继续走进课堂,几年后不说成才,单是素质就会有大的提高,这不值得高兴吗?郑先生大手笔捐资办学,对家乡的确是功德无量。”
淡泊名利
街道领导告诉我们,有些人或会要求政府补偿、提供便利,或在一些方面给予照顾云云,而郑先生连一句话都没有,令人感动;在学校的命名上,大家曾经考虑用郑先生的名字,这件事本无可厚非,而且“开德”用于校名也很贴切,然而,郑开德坚决地拒绝。他说:“我只是做一桩好事,不希望留名。”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在郑开德的祖居地三堡居委,有人建议叫“三堡中学”,他也不同意。他说:“这是大家的学校,不要让三堡的子弟今后产生狭隘的优越感,说这是我们居委某某人盖的,是三堡人的学校。”最后,大家尊重了郑先生的意见,将中学定名为“金堡”。 高等级学校轮廓已现 行至广汕公路金浦三堡居委路段以南,远远就看见八栋色彩统一和谐的建筑组团成群,气势恢弘。在金堡中学施工现场,数百工人正在日夜紧张工作。工程办公室里,我们注意到墙上一溜张挂着“优质工程六项标准”和各工种工作责任规范。郑开德先生委派的现场施工负责人郑创雄先生笑对记者说:“公司有非常严格的质量规范和管理要求,而且,我们都是家乡的‘子弟兵’,在金浦建学校,我们不会辜负郑先生的一份善心。” 据他介绍,郑先生对金堡中学从选址设计开始到开工建设都一直亲抓紧跟,用心良苦。虽然2千万的工程对泛华来说是“小儿科”,但所有工人他都从公司的班组中择优选派;建筑机械和设备都由深圳运来,而且除砂石、红砖就地取材外,其余全部物料和建筑材料均由深圳公司发货或自厂家采购直接运来,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优质用材,保证工程质量不出差池。郑创雄说,除了平时电话联系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外,郑先生还经常会下现场,工程存在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时他来得更勤。街道干部说,好几次听说郑先生从深圳过来,一了解他在去工地后就又匆匆回去了,跟他打个照面都难。 整个金堡中学占地78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由知名的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郑先生仅设计费一项就付出了30多万元。校园内的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宿舍楼等,现都已主体完工,中心场地即将铺设400米塑胶跑道。按照设计今后还将续建礼堂。 日渐成形的新校园吸引了附近居民甚至不少外区人士前来参观,令工人们感到格外自豪。据介绍,这里的教工宿舍分成教工宿舍楼和高职楼,连普通教师宿舍都设计成一人一房配卫生间,教学、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校园内预埋了光纤,能够满足
多媒体教学的需要,“2500多个学生每人一桌一椅,每间教室都设计有20多条光管,上课时开起来,你看,多亮堂!”现场施工人员欣喜地向记者介绍,脸上眉飞色舞。 捐建事迹激起连锁反应 记者从金浦街道有关部门了解到,郑开德先生从1995年起就陆续在金浦捐款资助以及捐建各种公益事业。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特别好说话的人,金浦的各项工作,只要能为居民排忧解难带来实惠,找到他他一定会予以支持,有时候他还会不请自至,主动跑来询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该出钱、出力时毫无二话。他也有一个好的家风,金堡中学建设所需2千万元资金不是个小数目,有时资金调度上遇到困难,为免延误工期,郑先生就向他在深圳主持公司日常事务的大儿子“求援”,每次儿子都是鼎力支持,使款物及时到位。
他还是一位书法家
在潮阳区,当人们提起郑开德时,都知道他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然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位66岁的企业家,忙里偷闲,潜心书法艺术,在年过花甲之后,书艺水平又更上一层楼。
获奖情况
南粤慈善家
为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建设和谐广东,省民政厅决定表彰一批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以及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通过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推荐,广东省南粤慈善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公示,决定对120名个人和组织分别授予郑开德等“南粤慈善家”、“南粤慈善之星”、“南粤慈善奖”称号。
广东省民政厅 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
2014年
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仪式在广州隆重举行。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兴瑞出席并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业斌,副省长邓海光,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出席活动。
徐少华宣读了《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2013年度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和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项目)获得者的通报》。“汕头市荣誉市民”、旅港潮商汕头市潮阳籍乡亲郑开德先生荣获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
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每年6月30日颁发,授予在
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为扶贫济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遵纪守法,社会形象良好的捐赠者。对在上年6月1日至当年5月31日,一年内向全省各地慈善会、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捐赠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专项款物实际到账达1000万元以上的,授予金杯。全省仅有3人获此殊荣。
在过去的一年里,郑开德先生捐赠的项目主要有:
一、2013年6月捐资3000万元新建
汕头市潮阳区金堡中学学生宿舍楼。
二、2013年8月向汕头市潮阳慈善总会捐善款100万元。
三、2013年9月为汕头市潮阳区34所中、小学送书下乡,每所学校送书4000册至6000册,总值200万元。
四、2013年9月向广东省慈光慈善基金会捐善款30万元。
五、2014年1月捐资100万元支持深汕高速公路海门互通至国道324连接线部分路段的路灯照明工程建设。
六、2014年3月捐资70万元修建汕头市潮阳区金浦街道三堡社区寨前路。
七、2014年6月向汕头市潮阳慈善总会捐善款100万元,定向用于帮助海门城关居委解决特困户住房困难问题,推进旧城区改造任务顺利完成。
慈善是一个城市的爱心、一方民众的品格,热心慈善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价值追求。郑开德先生长期热心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致力推动家乡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他大写了潮商精神,诠释了赤子定义。郑开德先生获此殊荣,乃实至名归,诚四海潮人之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