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读书堂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郑谷建草堂于
仰山之麓的退隐之处。郑谷读书堂之所以值得瞻仰凭吊,是因为郑谷的历史声誉高,诗品、人品均堪称典范。他是古袁州
宜春县(今宜春市
袁州区)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诗坛获得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他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
郑谷读书堂古迹位于宜春市
袁州区洪江乡东南村后的
宜春仰山栖隐禅寺旁,有一道山梁名为书堂山。在书堂山中部,离栖隐寺大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块古宅遗址。那就是著名的郑谷读书堂遗址。书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郑谷(848-909),字守愚,唐朝袁州
宜春县(今宜春市
袁州区)人。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曾一时叹为“
一代风骚主”。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他21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名落孙山。此后又连考10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时局动荡,至45岁才授为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
都官郎中,因此被称为“郑都官”。唐哀帝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
朱温逼帝迁居洛阳,烧毁长安宫,郑谷眼见李家王朝气数已尽,在
宜春籍和尚虚中的提示下,弃官返回了宜春。他晚年回宜春时,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却还是使他在将老之年,选择了落叶归根。先在
化成岩下建房,后又在
仰山建造读书堂隐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
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
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为了纪念诗人并褒扬他的代表作,宋代袁州就在府城命名了一条街道为“鹧鸪路”,后一直沿袭至现代,直到“文革”时,才改名为“东风大街”。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他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
张乔、喻坦之、
周繇、温宪、
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他为晚唐诗坛巨擘。郑谷的诗歌清新婉丽,明白晓畅,讲究锻字炼词。他隐居
仰山后,有一年,湖南诗僧齐己来访,呈上《早梅》诗,诗中有两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既然题为“早梅”,说“数枝”就没有完全突出“早”字,不如将“数枝”改为“一枝”好。齐己一听,佩服不已,当即拜称他为“一字师”。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成语“一字师”的由来。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郑谷的诗歌,成就最高的要数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写照传神,烘托比兴,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感情融会贯通,鲜明突出。其中《鹧鸪》诗被誉为千古绝唱。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郑鹧鸪”。鹧鸪啼声凄厉,使人伤感。该诗以鹧鸪喻游子、迁客;取舜帝客死,二妃殉情、屈原投江,万民同悲的典故,借鹧鸪啼声渲染了作者凄怆悱恻、寂寞孤苦的感情,确实感人至深。《鹧鸪》诗曰:
到了50岁后,他已认识到救国无望,这才产生了归隐之心。在《
次韵和秀上人长安寺居言怀寄渚宫禅者》一诗中,他吟道:
隐居
仰山后,他力图忘却世事,解除思想负累,使自己归于澹泊,因此,以诗自况说:
然而,他毕竟是一名深受儒学熏染的士人官宦,当朝廷离乱甚至覆灭的消息不断传入耳中时,终是想超脱也超脱不了。因此,尽管住在了深山古寺之侧,终日与僧人为伍,内心的烦恼和悲苦还是拂之不去。在《渼陂》一诗中,他吟道:
郑谷读书堂曾是宜春历代名胜,尤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
范成大、
辛弃疾、
朱熹等都曾到这里凭吊。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圮,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