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远(1914—1983) ,原名郑得庆,又名郑冼瑕、郑吉亭,化名鲁可夫,中共党员,甘肃省榆中县金崖乡(今金崖镇)人。7岁时入私塾,1929年进金崖小学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兰州市委书记、凌建县委组织部长、锦西县委城工部长、锦州炼油厂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任、锦州市总工会主任、阜新煤矿直属党委书记兼工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玉门油矿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随后任西北企业党委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农林处副处长。1953年到1956年因病离职休养,1956年底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元月1日,郑重远同志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69岁。
人物生平
郑重远,原名郑得庆,又名郑洗瑕、郑吉亭,化名鲁可夫。1914年出生于榆中县金崖乡邴家湾村的一个农民家中。祖父是个佃农,父亲以经商为业。郑重远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七、八岁的时候,在一家私塾就读。可是,父亲却叫他到店铺里帮忙,当学徒,执意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生意人。1929年, 郑重远到金崖小学读书。1932年秋,小学毕业后,他不愿闲居在家,经再三恳求,父亲才勉强答应送他到兰州上中学。可是读了一年,由于得不到家里的积极支持,只好中途辍学。
郑重远在金崖小学读书的时候,金自山在北京念书,常常给他的弟弟们邮寄一些进步书刊。金自山的弟弟们把这些进步书刊带到学校里让同学们看。这些进步书刊,使郑重远幼小的心灵受到莫大启迪。辍学以后,他又遇到了早年在北京读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金崖乡尚古城村人陆长林。听说陆长林在北京读过书,郑重远感到很新奇,一有空就到陆家去拜访。陆长林也很爱这位憨厚的小青年,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述北京的见闻,推荐通俗政治经济学之类的进步书籍叫他阅读。尤其是读了一些有关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籍以后,郑重远逐渐产生了去苏联的念头。1933年,盛世才当上了新疆督办,宣布了民族平等、扩充教育等八条政纲,并极力表示亲苏亲共。得到这个消息,郑重远极为振奋,打算先设法去新疆,然后去苏联。正在这时,他的一位同学要去青海找其当团长的父亲。他急忙找去联系,要求跟他一块儿去青海,找个工作干,挣些钱去新疆。这位同学慷慨答应。到青海后没找到职业,两人又同时考入马步芳办的回民中学读书。上了一学期,由于生活无着落,家里接二连三发来电报催促他回家,又只好回到家里。去新疆、去苏联的梦想破灭后,他极为苦闷。后听人说,他有一位亲戚在庆阳县西峰镇当税务局局长,郑重远又于1936年夏来到西峰镇,经这位亲戚安排,他到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当了一名税卡的卡长。到任后,他既不会收税,又下不了狠心勒索穷苦百姓,所以干了8个月,不但没有完成上缴任务,连自己的吃穿都成了问题。这位亲戚不叫他干了,他也不想干了。但8个月的收税工作,使他对旧中国的腐败有了一个了解。
“九一八”事变后,郑重远经常与大家意气风发地一起谈论抗日救国,抨击时弊。在这些进步青年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郑重远在“双十二事变”后成立的“陇东各族各界抗日救国总会”担任总会总务部长,这年12月由共产党员廉洁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他到蔡畅主办的统战训练班学习,8月又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0月被党中央派回甘肃工作。
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开辟甘肃革命斗争局面,建立甘肃地下党组织。郑重远到达兰州后,首先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见到了谢觉哉和彭加伦。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办事处给他做了一身长袍便衣,介绍他与先期被党组织秘密派到兰州的孙作宾接上了关系。根据办事处和孙作宾的安排,郑重远利用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首先考察恢复了兰州师范教员陈成义、陆长林的组织关系,后来又吸收了陆云龙、金焯三、陆泰安3名党员。时隔不久,陈成义、陆长林又在兰州师范的榆中籍学生中发展了牛发荣等几名党员。郑重远还利用探家机会,在邴家湾村发展了周延龄、周彦杰2名党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榆中县的第一个党小组——邴家湾党小组。在郑重远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很短时间就在兰州和榆中发展党员24人,建立党小组4个。同年10月25日至26日,孙作宾、郑重远等人在办事处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通知,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甘肃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甘肃工委),孙作宾任书记,郑重远负责组织工作。中共甘肃工委成立以后,郑重远按照工委的决定,继续努力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这年底,邴家湾党小组党员周彦杰等人很快在金崖等地发展了3名党员,郑重远主持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榆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金崖支部。1938年春,通过谢觉哉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贺耀组协商,郑重远被安排到甘肃省建设厅搞录事工作,以公开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
同年4月,中共兰州市委成立,郑重远兼任市委书记。他和市委组织委员赵子明商量后认为,兰州的水伕工人是一支可靠力量。郑重远和赵子明经过调查了解到一位从天水来的老人在水伕中很有威信,就利用各种机会做这位老人的工作,通过他联络各处水伕工人团结起来反对警察局集训,后来发展到一起出动包围了警察局,迫使当局取消了集训。斗争取得了胜利后,他们按照甘肃工委指示,趁热打铁,在工人中组织起了有100多人参加的“兄弟会”群众组织,同时在工人中发展了10多名共产党员并成立了党支部。为了扩大党的影响,这年6月,郑重远派郑得堃(共产党员)到榆中办起了“新隆书报社”。“新隆书报社”创办之前,他专程前往榆中与中共城关支部书记岳子明就书报社地址、工作人员住宿等问题做了安排。郑得堃到榆中后很快把书报社在榆中县城关中山街关帝庙附近办了起来,主要销售《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在榆中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不久,这个书报社被国民党榆中县政府查封,郑得堃被警察押送出境。此后,郑重远又将郑得堃安排到外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甘肃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使国民党顽固派大为恐慌,兰州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甘肃工委决定部分工委委员离开兰州,分散在农村隐蔽活动。这年底,郑重远辞去建设厅录事职务,以中共甘肃工委特派员的身份到靖远工作,兼任中共靖远县委书记。当时靖远仅有几位党员,郑重远去后,团结当地党员,加紧组织建设,很快使党员人数增加到50多人。与此同时,郑重远还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从靖远经宁夏西海固到陕甘宁边区的秘密交通线,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0年6月,甘肃工委遭遇破坏,李铁轮、罗云鹏等人被捕。此时,工委只剩郑重远、王实先二人。他们按照组织指示处理善后工作,首先抢救了党内重要文件——“全省党员名册”。这份名册是李铁轮来兰时王实先交给他的,保存在李铁轮住处的一个小箱子里。当时形势十分险恶,如果这份名册落入敌人之手,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郑重远、王实先立即赶到李铁轮家找到名册,继而在黄河边僻静处烧毁。
1941年7月,郑重远被调到西北局民运部工作,1943年参加了整风运动。此际,康生炮制的“抢救运动”,把甘肃地下党组织打成所谓的“红旗党”,郑重远被迫接受“审查”,和甘肃地下党组织其他负责人一样遭到诬陷和迫害,被无辜关押两年半之久,经受了严峻考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调到东北地区工作,曾任凌源县财粮科长、凌建县委组织部长、锦西县委城工部长、锦州炼油厂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任、锦州市总工会主任、阜新煤矿直属党委书记兼工会副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1年9月调任玉门油矿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随后任西北企业党委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农林处副处长。1953年到1956年因病离职休养,1956年底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
1983年元月1日,郑重远同志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