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麐
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的学者
郑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
人物经历
郑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20世纪初曾留学欧美,先在哈佛学习哲学,继就学牛津研究历史,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
后来他南下上海,弃学经商,在沪某银行出任经理,拥有一个人所羡慕的好职位,并在市中心建有自己的华丽别墅。
但他并未沉湎在奢华之中,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业余以很大精力从事中国古籍的整理和英译工作,以后更干脆辞去银行经理一职,把自己最年富力强的一段生涯都贡献给了这项事业。从其公布的计划来看,他打算整理翻译的中国古籍达102种之多,包括十三经和诸子学说。
文革时期
“文革”前,王元化受到隔离和审查,行动和写作均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他以“待罪之身”和夫人张可一起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阅读和研究莎士比亚上。那时他们经济情况不太好,无法大量购买书籍,很多文献都只能辗转借阅,精通西方文学的郑麐当时正住在王家附近,故也成为他们借书的对象。
1998年1月,王元化、张可夫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莎剧解读》一书,王元化在《序》中特地提到了郑麐。王元化写道:“郑麐是我的父执辈,曾在北方几个大学任教,解放后,被安置在市府参事室。他精通英语,造诣精深,曹未风翻译莎剧时常向他请教。毛选的重要英译多出自他的手笔。‘文革’中造反派说他把愚公译为Stupid Old Man,将他剃了阴阳头,罚他天天挂牌扫马路。他就住在我家附近,他扫街时我还看到过。”未知郑麐先生最终是否熬过了那十年浩劫
翻译成就
郑麐曾留学国外多年,知道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因此想承担“桥梁”的责任,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希腊哲学及历史比较一下,找出中西历史的根源,并借此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推向世界。
从其已整理出版的《四书》《孙子兵法》《燕丹子》等书来看, 他的工作流程是先选定善本,加以注释,每个段落都加编号,以便检索,再翻译成白话。全书加新式标点,书前有序论,书后附索引,举凡各书的时代、作者、版本诸问题,均厘定得一清二楚,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英译。中文、英文各出一本,版式完全相同,以备读者对照检索。
因此,无论是国人自学古文,还是洋人了解中国历史,郑麐的工作都堪称是提供了一座简便易行的“桥梁”。为了加深国外读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郑麐还特地以英文写了一本《中国古籍校读新论》,用通俗的文字讲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郑麐的工作当时曾受到很高的评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峡对岸的台湾世界书局曾翻印出版郑麐翻译的《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书,而此时身处大陆的郑麐在做些什么。似乎没有任何文献有过介绍,但笔者偶然从王元化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寻觅到有关郑麐当时境况的些许线索。
藏书经历
郑麐对西方文学也有很精深的造诣,他在留学欧美时曾购买过大量文学名著,且不少是用特种纸印刷的编号限定版,非常珍贵。我曾在旧书店看到过不少曾经郑氏收藏的西方文学原著,记得有一本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Venus and Adonis》(《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那是莎氏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有着别样的纪念意义。郑收藏的是1905年出版的特种纸印刷本,只印510部,郑麐的那一本是第149号。郑麐的那些藏书大都贴有其自制的藏书票,图案为衬以梅花的几丛修竹,意味深长。从时间上推测,郑应该是中国文人中最早使用藏书票的先行者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8 10: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文革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