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仲青(1879—1957)名濯,河北省霸县人。家境清寒,青年时代曾任塾师。1957年病逝,安葬于八宝山公墓。
人物生平
郝仲青(1879—1957)名濯,河北省霸县人。家境清寒,青年时代曾任塾师。后继续求学,肄业于直隶高等师范学堂。在校期间,他密托日籍教师购阅中国同盟会发行的《民报》、《天讨》、《支那革命运动》等鼓吹革命之刊物,明确树立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郝仲青受聘为河北省保定崇实中学教员。后由陈幼云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联合同志组建育德中学以为同盟会员进行集会之场所。宣统元年(1909年),陈病故,郝仲青继任校长并兼理会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育德中学成为北方革命总机关。郝仲青居中筹划,昼夜辛劳,后为清朝官吏侦知,对他甚为不满,而他处之泰然。民国元年(1912年)春,同盟会本部移设北平,委郝仲青为支部组织委员,同年当选为顺直临时省会议员。民国2年国会成立,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因提案质问撤换闽粤湘赣督事,遭袁世凯政府不满,被密令监视。他乃去西安,受聘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教员。民国6年段祺瑞毁法(《临时约法》),孙中山建护法军政府于广东,郝仲青亲赴广东参与护法义举。民国9年他察觉陈炯明有内变企图,建议孙中山加以防制,孙以征象不足,未采纳其建议,郝仲青不忍目睹剧变发生,乃重返保定,再任育德中学校长。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育德中学从河北保定迁往河南郾城。次年3月开封告急,育德中学有南迁,西迁两议,仲青主张西迁,遂派人来西峡口联系,得到地方团队司令别廷芳的支持,遂将学校迁于西峡。当时跟随西迁的学生多为冀,鲁,豫流亡青年,因以保定育德中学学生为基础,在西峡口建立国立一中一分校。同时在莲花寺岗继续开办育德中学,招收地方大批青年入学。郝仲青身兼两校校长,艰苦办校,不遗余力,直到1942年方辞去兼职,专办育德中学。他重视培养学生民族气节,鼓励抗日救亡。为国立一中一分校撰写校歌歌词曰:“芦沟月冷,大河无声,千里逐飘蓬,家仇国仇,一片血债,牢记在心胸,炼尔体魄,砺尔学行,有志事竟成,诸君共勉,曷当有日,痛饮在黄龙。”集中表现了他抗日救国的炽热感情。
郝仲青赞赏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帮助下,校内共产党地下组织工作顺利,抗日救亡宣传异常活跃。校内举办有墙报《向前冲》,有读书会。歌咏队,话剧团等宣传鼓动师生爱国抗日。从校内到校外,从舞台到街头,抗日救亡歌声嘹亮,对激励西峡口各界人士的抗日斗志起到积极作用。凡有青年学生要求奔赴延安革命圣地者,他均给以支持,并开具证明托西安育德中学分校转八路军办事处办理手续。先后资助30余名进步学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育德中学在郝仲青的主持下,素以民主进步,艰苦朴素,学业优秀著称。以“不敷衍,不作弊”为校训,广大师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治学严谨、成绩显著,时西峡群众有“想救国,上育德”之誉。
郝仲青早年因胃病动过手术,健康状况不佳,但在八年抗战,物质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则精神益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减同盟会时代。他身着布衣,饮食清淡,从不与邪恶势力同流。为解决学生课本不足,经过多方努力,创办了西峡历史上第一个铅字印刷厂——豫德印刷厂(后由地方投资合办)。
1945年春,日本侵略军西犯,西峡口告急,郝仲青坚守学校,转移图书,仪器,直至炮声隆隆才痛心离去。育德中学遂再迁西安。
1946年春,郝仲青再次筹建育德中学。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他赴京办育德中学、育德小学,曾任河北省政协委员。1954年育德中学改名为北京市二十二中。郝仲青离休住在北京羊肉胡同育德小学,1957年病逝,安葬于八宝山公墓,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