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芝,女,汉族,1936年2月出生,山东省泰安市人。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
人物经历
她,为表演艺术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她,把继承和弘扬山东梆子艺术作为终身的事业与使命;她,在表演的舞台上,用专业和真诚打动无数人;她,正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山东梆子表演者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行。她就是郝瑞芝。
郝瑞芝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据她讲,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四口靠父亲在戏园子打杂糊口。不过倒是为她学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当时才四五岁的她,整天钻到戏园子看豫剧名家常香玉表演的《红娘》、崔兰田表演的《桃花庵》……或许是与戏剧有机缘,在如痴如醉地看戏和同小伙伴连唱带比划的时光中,郝瑞芝8岁那年有幸成为了商丘科班名旦高化友的徒弟。初学豫剧,青衣、花旦、闺门旦,10岁时便以《西厢记》红娘挂头牌而一炮打响。
1952年,郝瑞芝与姐姐郝瑞英一起来到山东省东平县前锋剧团搭班,郝瑞英唱主角,郝瑞芝为姐姐配戏,姐妹二人很快成了剧团的台柱子。1955年,郝瑞英郝瑞芝代表剧团到泰安专署汇演,姐妹俩合作演出的《春香传》倾倒了观众,郝瑞芝姐妹名声也因此不胫而走。1956年,泰安专署将郝瑞芝姐妹所在的东平县前锋剧团整体调换到泰安,组建了泰安专区人民豫剧团,次年,郝瑞英因思念故乡而离开泰安,回到河南老家安了家。郝瑞芝独自留在了泰安,自此代替郝瑞英唱起了主角。
1958年,泰安专署合并于济南(后于1961年4月又分开)。鉴于剧团的创始人刘景泰、李全友等均为山东梆子艺人,1960年秋,基于振兴山东地方戏的需要,泰安专区人民豫剧团更名为济南市山东梆子剧团。经过剧团领导动员,郝瑞芝放弃了河南梆子,改唱了山东梆子。她总结自己的唱腔,说:“山东梆子用的是山东方言,我的山东梆子里却夹杂了河南方言,山东人听起来说我的山东梆子里有河南味,而河南人听起来却说我是唱的山东梆子。”
1960年,郝瑞芝主演的山东梆子《未见面的女婿》,还专赴青岛为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彭真汇报演出,并受到接见。1960年代初期,郝瑞芝曾与到济南演出的京剧名家
梅兰芳、豫剧名家常香玉面对面地交流表演技艺。
1964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戏曲界停演古装戏,编排表演现代戏。为排演《山村在前进》,郝瑞芝到徂徕山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插过地瓜,摘过棉花,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位山村女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并在全省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此后,郝瑞芝又主演了《柳下人家》、《未见面的女婿》、《海港》等三十余部现代戏,塑造了为数众多的感人形象。
1984年,郝瑞芝担任了泰安专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1985年泰安地改市,泰安专区山东梆子剧随之更名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1989年4月,郝瑞芝被评为
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10月19日,郝瑞芝受到
山东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1993年10月,郝瑞芝因其突出的文化艺术贡献,成为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郝瑞芝告别演艺生涯,离开了戏曲舞台。
社会活动
她非常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在担任团长期间,尽量多给青年演员创造实践机会。如今,虽然年过七十,退休在家,仍然牵挂着剧团能否发出工资。还经常乘公共汽车到剧团给青年演员说戏,以身示范,口传心授,为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努力工作着。
郝瑞芝1956年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汇演,主演《东北沟》荣获山东省演员一等奖。1983年主演《柳下人家》获山东省表演一等奖。1988年被泰安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1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5月退休。多年来先后培养了近10名徒弟和学生,其中蒋佳荣、
李红、林洁均是
国家一级演员,她们在全国及省各类戏曲大赛中荣获金奖,在山东梆子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主要作品
像豫剧是河南的主要剧种一样,齐鲁大地则是山东梆子戏剧之乡。建国后不久,郝瑞芝被山东省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看中。团中的男旦刘云亭先生是山东梆子的嫡系传人,艺术造诣颇深,他那高亢而委婉的的唱腔,柔中有刚,音域宽广,悦耳动听,别具一格。郝瑞芝第一次接触山东梆子,便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后来辗转来到金乡,梁山,东平县剧团,又有幸与山东梆子名角
姚月芝,小白鞋(艺名),刘景泰配戏,使她对山东梆子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切,为她日后从事山东梆子艺术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弘扬和繁荣山东梆子这以艺术瑰宝,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决定,郝瑞芝当时所在的泰安地区豫剧团改为山东梆子剧团,这对她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当时郝瑞芝早已是天天挂头牌的豫剧名角,年龄也已经二十出头。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抉择:回河南继续唱豫剧,可以说轻车熟路,左右逢源;而半路改唱山东梆子,前景如何,很难设想。毕竟,自己是豫剧演员出身,剧种的改变对于一个成年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早年她曾与著名山东梆子演员宋玉山(艺名立楞)、刘云亭、
姚月芝同台演过戏,三位艺术家的山东梆子唱腔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此她找到时在山东省戏校任教的宋玉山拜师学艺,学的头一出山东梆子戏是《吵宫》。一个河南人,把她的一生献给了山东梆子事业,最后,郝瑞芝在领导的鼓励和群众的支持下,毅然决定知难而进,面对挑战,勇往直前。自1960年起,她扎根泰安,演唱山东梆子戏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郝瑞芝深知,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放下名演员的包袱,甘当小学生,下苦功夫,虚心向老前辈和同事们学习。使自己逐渐掌握山东梆子的真谛,融入其中。为此,她特意找到在山东山东戏校传统戏《吵宫》。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郝瑞芝对山东梆子戏可以说逐渐驾轻就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主演的山东梆子《春香传》。《秋江》,《桃花庵》等,场场爆满,深受观众欢迎。她的事业也如日中天,方兴未艾。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不论是做演员还是当团长,她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山东梆子的创新繁荣,传承发展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她扮相俊俏、表演细腻,唱腔高昂明亮、念白吐字清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唱做俱佳。善于通过唱腔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其主要代表剧目有《春香传》、《盘夫索夫》、《秋江》、《桃花庵》、《杨八姐游春》、《丰收之后》、《贺后骂殿》、《穆桂英挂帅》、《柳下人家》等。
人物评价
1964年,全国戏曲界停演古装戏,编排表演现代戏。为排演《山村在前进》,郝瑞芝到徂徕山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插过地瓜,摘过棉花,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位山村女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并在全省汇演中荣获一等奖。那时下乡演出,是用地排车拉道具,挑挑子走街串巷,“一处蹲点,四面开花”, 郝瑞芝这样形容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群众。一次,剧团到莱芜“送戏到床跟儿”,家住山村的一位老大娘拉着郝瑞芝的手心疼地说:“闺女,别唱了,歇歇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梆子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泰安的城里与乡下,时常能看到泰安山东梆子剧团的踪影。郝瑞芝又一次被观众捧到舞台的聚光灯下,开怀高歌。她对业务工作精益求精,以身作则,扮戏认真,台风严谨。当时,广大群众观看传统戏的热情空前高涨。剧团每天演三场戏是常事,最多的时候一天连续演出五场戏,场场爆满。作为团里的头牌主演,她的嗓子唱的发炎了,就往嗓子里喷点青霉素,继续登台演唱,她不愿看到观众失望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