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丰,法名妙荣居士,别署半
荷塘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2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聊城。曾先后就读于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画名家班”北京市海淀美协副主席。
书法作品
1996年书法作品荣获北京市各区县书法联展“一等奖”。(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6年入选“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出版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997年被授予海淀区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称号。
1998年书法作品参加第16回中日友好书法展。(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1年参加北京——宁夏书法艺术展。(北京书法家协会、
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4年在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书法最高奖,出版作品集。(北京市文联、
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4年被授予海淀区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称号。
国画作品
1999年《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出版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春归》入选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出。版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2年《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出版画集。
2003年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获优秀奖,出版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4年入选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出版画集。(中国 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4年入选《时代风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出版画集。(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出版画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作品展览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北京)
2002年参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十六人作品展”(北京)。
2003年参加“庄园水墨十六人展”。(北京)
2004年参加《水墨本味》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北京、甘肃)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并被多家博物馆及化教育机构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书法家协会展览部副主任北京翰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经典艺苑”签约画家。
名家评论
郭丰的写意花鸟尤其是小品扇面,有极强的书写性,正是这种脱略形似的书写味道,以及笔墨中间浸染的那股率性随意,使人品出某种“禅”意。这种“虚空粉碎”的大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千年慧命中最微妙而不可言说的“道”。
——王鲁湘
郭丰禅画解读
书法画法即佛法,不求形似求神韵
——郭丰禅画解读 \u674e泽民
郭丰的写意花鸟画是地道的传统中国画,不仅有传统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具备人品、学问、思想、才情四者(陈师曾有此论说)。还有笔墨,有气度,有品位,有神韵,文人画自苏东坡至董其昌,文征明、沈周、徐青藤、陈道复、八大、石涛至近现代齐白石、陈师曾可谓一脉相承,文脉不断。明董其昌即以禅入画,著有《画禅室随笔》,对禅学颇有造诣。郭丰的画,也可以说是“现代禅画”,因他本身即是学佛参禅者,又能将参禅悟道与绘画创作自然融合,而其作品画风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和禅画有区别,因为他的写意花鸟画中既有禅学中追求的“自性”、“玄妙”、“禅境”,又有现代花鸟画的特点,他的章法吸收了现代构成的艺术规律,其画面形式感,构图章法有现代人所需要的时代感。笔法、墨法、章法、画境皆不为传统禅画所囿,所以我说他的画是“现代禅画”。
某日,诸友小聚间,一老者问郭丰:“请问你的老师是谁?”郭答:“我的几位老师早已过世了。”
问:“那是哪几位先生呢?”
答:“徐渭、八大、吴昌硕……”
看来有些幽默、戏谑,实则已道出其画路的渊源家教。广而言之,其心源则来自对佛家、禅宗的顿悟与渐修。郭丰属在家修行之居士。佛学、禅宗对郭丰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确是“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修行者。他待人以礼,感人以恩,助人以诚,所以友人称其为“及时雨”并非虚言。他在修行中“明心见性”,深信“书法、画法即佛法,”“万法皆从自性中流出”。从而悟出适合自己心性的笔法与画风,追求豪爽、刚健、自在、萧散、清新、雅逸的风致。当此画界浮躁多于虚静,功力多于超脱之时,选择以禅学为旨作画,若无定力,是难以施行的。受书画市场繁荣之影响,不少画者忘却自性。正如清人刘熙载所云:“后世为文者,于彼于此,左顾右盼,以求当众人之意,宜亦诸子所深耻与!”(《艺概·文概》)要作澄明虚静之画,须有神闲意定之心,“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宋·郭若虚语)“左顾右盼,以求当众人之意”者,必堕低俗之境。为物欲所牵,铜臭所薰者焉能登大雅之堂!艺术家应了解、熟悉大众之欣赏品味。有引导和提高群众欣赏水平的任务。对于此消极适应者衰,积极引导者昌。历代大师的高雅艺术最终得到历史的肯定,这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吧。然而如何做到澄怀观道,神闲意定,决非易事。顿悟不易,渐修更难。澄怀先须涤虑,剔除杂念,做到心无挂碍,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以达澄明之境。有多高的心境,便有多高的画境。
从郭丰近作的几幅扇面中,我首先看到了他画兰花、菊花、芭蕉等多采取下垂式,由画面顶部直泻而下。可见他于章法、构图上均有打破常格之意。其思路即已打破传统绘画章法中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力图出新的章法。他首先关注的是画面的气和势,统而观之,皆气脉流畅贯通而不滞塞。其枝叶穿插,花朵安排又具回转向上之势。吴昌硕先生主张“画气不画形”,郭丰于此是领悟颇深的。
郭丰的修炼是多方面的,他的画能如此清新、刚健,运笔畅达而萧散,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书法的研修。少年时,他即对书法、诗词等有浓厚兴趣。钟鼎铭文,汉简帛书,晋唐书法,皆有涉猎临习。不仅求结体点划之似,亦揣摩古人之用心,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力求得其神韵。 “法”者“筏”也,渡水之具也,如能登彼岸,何须恋船。“法”字“水”、“去”二字组成,有识者自当视“法”为东去之水,逝者如斯。焉能“以指为月”,自当求“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取古法以适吾之心,变古法合吾之时,方为真得法而能变通者。郭丰之书法于书之时不拘一格,即书之后不留一格,以破格之态寻求自我之心性,终使其书法步入自由萧散,劲健朴茂,率意天真的较高层次。“书,心画也”,以笔作书者,易得法失心。以心驭笔,方能情神俱得。余观郭丰之书,皆自其心性中流出。笔力刚健遒劲,干湿浓淡,大小粗细,轻重疾徐,错落有致,颇多意趣。放笔直书,自由奔放,气度不凡。馆阁、闺秀、板刻之书岂可同日而语。郭丰以书入画,确有青藤、八大之神韵,“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以此称之不为过也。
余又忆及李苦禅先生的名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郭丰之画皆直抒胸臆,笔笔写出,观其书有画之趣,赏其画有书之韵。例如其扇面新作《蕉荫图》章法奇崛,两片蕉叶自画面中部直冲而下,画面中部似有堵塞,已属险局,然而自右而左横出一丛竹叶,顿使画面化险为夷,形成鲜明的块面与点线之对比,蕉叶用墨丰富多变,用笔疾中有涩,力透纸背,自非用扫笔、刷笔所能奏效。其笔墨效果拙中有巧,放中有矩,刚健中含婀娜。
郭丰的墨法,于兰花、菊花等画中可见其氤氲润泽。用笔用墨原本为一事,笔法中含墨法,墨法中亦有骨法。无笔之墨,抹中无骨,称为“墨猪”,应于点染中见骨力神魂。此乃与勾勒用线多之技法相区别而名之。笔墨之变按黄宾虹先生之言,应做到“深厚华滋”。其中焦墨、破墨、积墨、宿墨等法,郭丰在画作中均有应用,且能于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而郭丰又似有新创,我称之为“冲墨法”。他有时用清水冲墨,有时用色水冲墨,使画面墨色层次丰富,奇诡多变。使背景或空白处有些说不清的抽象因素,将背景、衬景变得模糊、朦胧、迷茫、淡远,增加了画面玄妙幽深、耐人寻味的肌理效果。画中梅花水一冲似绒团团,菊花一冲变得水淋淋,颇得迎风披露之姿,一捏似有一股子水出来,真有“元气淋漓幛犹湿”之感。再看那画面中横出的老梅干,用笔果断刚决,于焦墨飞向中见岁月之沧桑,而此干笔绝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其用墨之变“干”则“干裂秋风”,“润”则“润含秋雨”。
以禅入画,须先有禅心,得禅悟。禅宗讲:“不悟即凡夫,一悟即至佛地。”“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自身作佛,自身即佛。”应以平常心体察自然,感悟生活,做到“物我俱化”,“天人合一”,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艺术直觉,开掘灵感。艺术的直觉不是靠推理论断的逻辑思维。应在厚积薄发的艺术实践中开掘创作灵感,并在禅定中不断开发挖掘自己潜意识中存在的无尽智慧。用现代语曰: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探索外界大自然的奥秘时,更要探索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性”。以禅宗美学融入中国画,在郭丰的作品中还体现出他的非理性创作思维方式。兰花为什么朝下生长?石头为什么下小上大?那画面中的一块淡墨渍痕是水?是花?是土?似是而非,不可说……非理性并非排斥逻辑推理,而是非理性中含有理性。非得要回答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只好用苏东坡老先生那句话回答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看画中是芭蕉,别人也不会说是荷叶;我看是菊花,别人也不会说是向日葵。“作画应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黄宾虹语)以此为基点再看芭蕉时发觉多了些神韵。单纯追求形似应是中国写意画,特别是文人画的敌人(:人物画,肖像画另当别论)。明·李日华也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中国历代画论》上编85页)。郭丰在写意花鸟中有意识加强了一些抽象因素,反而增加了画面效果的朦胧感和现代感。其画面中那一块淡墨渍出的痕迹,说不清是什么,但却给人的审美愉悦,这即是英国艺术评论家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意味”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感情。对此的欣赏,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总之,郭丰禅画的不求形似,正体现了中国写意画中强调的写意精神,追求的是气韵生动,是对客体高度感悟的神韵。
外国有学者称“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传统文化断裂最严重的氏族”(大意)。当今中国画界写意精神的缺失,画家文化素养的不足,以为国内识者所公认。因此,郭丰能有此胆略,有此探索是难能可贵的。那刚健雄强富有禅意的写意花鸟画,个人风格已初步形成。要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不仅要顿悟,仍需渐修。有此人品,有此画品,十年磨一剑,功成之日,非“干将”“莫邪”也定是一把“湛卢”,(莫邪、干将、湛卢皆为古宝剑名)。吾将拭目以待之。
2010.9.4于北京玉泉山斋
河北工程大学艺术专业教授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画院香港名誉院长
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