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虫属
鞘翅目,
多食亚目,郭公虫科。几乎所有种类郭公虫都为捕食性,仅少数种类为害加工处理的肉类,特别是火腿、腌熏猪肉、陈的干酪和油料种子。在贮藏食品中已发现的约10种。其中主要害虫有
赤颈郭公虫、
赤足郭公虫、暗褐郭公虫、玉带郭公虫等。 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是前两种。
赤足郭公虫
分布与为害
全世界广泛分布,国内的中南、西南、华东、华北与西北各区均有分布。是火腿、腊肉、熏肉、干鱼、椰子干的重要害虫,还为害皮毛、兽骨、动物药材、蚕茧、花生、大豆、葵花籽、玉米、米、麦等。幼虫最喜食含油脂多、高蛋白的食物,常钻入肉类深处脂肪多的部位取食,也为害表面。成虫只能侵害食物表面,还捕食酪蝇幼虫、自己的幼虫和死的甲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7~7毫米,卵形,全蓝绿色或全绿色,背面散生黑毛。触角11节,基部 3~5节赤褐色,棒头3节,末节最大,方形。前胸背面宽大于长,侧缘圆形,表面密生小刻点。每辅翅有刻点行9~10条。 足赤褐色, 跗节 5 节, 第四节短, 隐藏在二裂的第三节间。腹部腹面全为深蓝色。
卵:长约1毫米,宽约0.25毫米,形似香蕉,两端略尖细,半透明,以后乳白色,近孵化时两端亦脱空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9~10毫米,宽2毫米,细长,近圆筒形,腹部 5~7节略宽。头、前胸及臀板红褐色,其余近白色,有淡紫斑。全体生有长短不一的褐色毛。每腹节背面有皱纹2个。末端生有2个尖形而内外弯的尾突。
蛹:长5毫米,宽 2毫米,卵形,疏生淡黄色微毛。头、翅芽及足白色,腹部紫色,背线白色,羽化前呈青黄色。触角弯向背面。后足伸达第五腹节,后翅伸达第七腹节。腹末有1对臀突。
生活史和习性
在华南每年发生4~6代,华中2~4代,华北不超过2代。在寒冷地区以幼虫越冬。卵常集产成堆,多产在食物、墙壁、包装物等的缝隙中,如果产在外面,就会被自己吃掉。在25℃时,卵期 8天; 30°C时卵期4天。幼虫喜蛙入农畜产品的深处为害,被害肉类和椰干蛀成许多弯曲隧道,椰干表面能见明显陷痕;油料、谷物、动物标本被蛀食仅留空壳。幼虫3~4龄,老熟后选择干燥隐蔽场所作茧化蛹。茧粗糙,是由分泌的泡沫状物质形成。在30°C,相对湿度70~81%时,蛹期约6天。成虫、幼虫均有自相残杀习性。成虫飞翔能力强,寿命可长达一年之久,喜在食物外部取食为害。
发生与环境关系
发生最适温度为32~35°C,相对湿度85~100%,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发育速度均降低,尤其在低温时发育速度明显迟缓。干热地区不适此虫繁殖,温热地区能终年繁殖为害。食物对繁殖力和发育速度影响很大,食物内蛋白质越高,幼虫发育越快。温度30℃,相对湿度64~70%时,以露尾虫为食,其幼虫期为32天,雌虫平均可产卵1476粒,以椰干和鱼粉为食幼虫期46天。在温度7~15°C时,食乳酪及干肉,雌虫产卵期长达180天,每雌产卵300粒以上。
赤颈郭公虫
分布与为害
全世界广泛分布,国内的上海、辽宁、贵州、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为害状与
赤足郭公虫相同,但发生量少,为害性不如赤足郭公虫严重。
形态特征
赤颈郭公虫成虫成虫外形与赤足郭公虫相似,不同之处,此虫头的基部及腹面、前胸、鞘翅基部1/4、中、后胸腹板和足均为赤褐色,头的前端和鞘翅其余部分蓝色至蓝绿色,有
金属光泽。幼虫体长约9毫米,灰白色,扁长形,身体从中部以后稍变宽。头部有褐色突起2个。胸腹背面不规则散布暗或淡色斑点,每节前侧端各有1黑斑。第三至第八腹背面有中纵纹。末端着生尾突1对。
生活史与习性
一年发生数代,以幼虫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期约2周。成虫喜食霉干酪,也食双翅目死虫。幼虫通常腐食性,有时也捕食昆虫幼虫。老熟幼虫常在蝇类蛹壳内化蛹,也能做蛹室化蛹,蛹室内面涂有分泌物。
中华食蜂郭公虫
分布与猎物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和幼虫一般均为捕食性,是著名的
天敌昆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深蓝色,具光泽,体、足均被白色软长毛。头部黑色,触角11节,丝状,端部3节膨大。
前胸背板深蓝色,倒梯形,后缘收缩似颈。鞘翅密布细小刻点,具红黄色横带3条。3对足均为深蓝色
幼虫:长14~18毫米。体肥胖,略扁,有光泽,肉红色,2龄幼虫较透明,3龄后变为不透明,并随虫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头小,上颚发达额冠缝明显,呈“Y字”形;胸足短、行动较迟缓;臀板发达,尾突坚硬,骨化较强。
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于寄主巢内做茧越冬。成虫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巢,5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交尾盛期;6月上旬至中旬为产卵盛期;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逐渐进入越冬状态。成虫出巢后先到周围的植物上取食,补充营养;产卵通常在白天进行,特别是中午居多,通常将卵产在寄主巢室附近的土缝中。1头雌虫一生可产卵数十粒到百粒;雌虫喜欢将卵产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
主要保护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