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建
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
郭增建,男,1931年生于陕西商县紫峪口村贫寒农家。是唐朝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的后裔。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解放后,他靠人民助学金维持读完大学。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中国地震考察、烈度评定、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53年,农家学子郭增建响应国家号召,提前一年从西北大学(西安)物理系毕业。郭增建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要以一颗螺丝钉的身份,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岗位!”
起初,郭增建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作为物理系毕业生,他本可以从事前沿性的、实用性更强的应用物理研究方向。但不久,因新中国重大基本建设急缺地震烈度方面研究成果和人才需要,又进行了二次分配,他走进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新中国地震事业的殷切召唤,促使郭增建横下一条心,把地震研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哪怕是把专业知识“归零重启”,他也毫不踌躇!
1954年春,甘肃山丹发生7.2级地震,郭增建参加了由国家18个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地震考察队,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野外考察工作。
1957年,郭增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京华腹地的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奔赴兰州黄河边贫瘠荒凉的山坡上,组建兰州观象台,从此一生扎根在黄土地上。
1965年,为执行酒钢建设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他与考察队一起攀爬4000多米的镜铁山。
60多年来,他就像一名忠诚的哨兵,守望在大西北地震预测哨位上,整整一个甲子,他目光烁烁,警惕地捕捉、监视着华夏山河上发生的异动,执著地绽放灼灼的人生光华,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崇高瑰丽的地震灾害防御及地球物理观测事业。
如今,第一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于兰州市地震博物馆。这是郭增建在新中国蛮荒的地震科学处女地上插入的“第一犁”!此后,郭增建用一个又一个“第一”开垦出地震科学的茫茫绿洲。
1983~1990年,郭增建担任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和甘肃省地震局局长(这两个单位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
1990年,郭增建因为年龄原因,告别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岗位,继续担任名誉所长。
2017年夏天,郭增建患上了脑梗,但他一刻也没停歇科研的脚步——“只要还有这口气,我就放不下!” 当年冬天 ,郭增建永别了厮守一生的地震事业。
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终身为科学研究奋斗、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留给地震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实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科技报国的“初心”。
人物荣誉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对震源孕育模式的研究获科研成果奖,大会授予他“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个人”奖状。
1983年,他倡导并主持了我国首次大震对策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地震对策》专著,获得国家地震局一等奖。
1986年,国家科委评定他为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4年,由于在地震预报理论和预报方法上的贡献,国家地震局授予他“有贡献的地震预报专家”称号,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人物作品
1979年,和秦保燕合作出版了《震源物理》专著。
著作有《灾害物理学》、《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未来灾害学》、《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主编了《地震对策》、《城市地震对策》、《中国特大地震》、《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国历史地震研究》等5部大型专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9: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