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丧父,家贫,12岁始入学读书,16岁辍学入襄陵一粮行学商。因酷爱戏曲,少年时偶遇名伶老元儿红张世喜,乃引至祁县入班学艺,工生行,未出师即已享名。光绪二年进京入源顺和班,不久,
声名鹊起,曾赴天津、张家口演出。光绪十四年起,领衔义顺和班凡十二年,为京中山陕梆子之冠,曾多次入清宫演出。光绪二十八年以老卸任。此后至民国七年(1918),先后在三乐、玉成、瑞庆等班社搭班,经常在广和楼、广兴园、三庆园等处献艺、声价甚高。
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清越,有“慷慨悲壮之雄风”,说白沉雄爽利,吐字清楚流畅,时人誉为“声满天地”,“无字不响气”,与当时京剧先生
谭鑫培齐名。当时报载,谭“平生不肯服人,独于宝臣之《探母》、《斩子》等剧,乃佩服至五体投地。”二人常切磋技艺,交换剧目。郭宝臣能戏在300本以上,除演须生戏外,兼能演其他行当角色。对梆子艺术的发展多有建树。
经常上演的有《
空城计》、《
摘星楼》、《
走雪山》、《
滚钉板》、《
祭灵》、《
出棠邑》、《
春秋笔》、《
三疑计》、《
浔阳楼》、《杀惜》等。他的演出剧目,结构严谨,文词讲究。清末民国初,书商常以“梆子腔准词,元元红唱本”为号召,出版他的演出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光绪西逃路经晋南,郭宝臣因接驾有功,被授五品军功、四品衔。民国初年,郭宝臣息影舞台,回乡养老至终。
郭宝臣为人诚恳忠厚,对技艺精益求精,但因痛感伶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之艰难,结局之凄惨,因此一生恪守不授徒、不摄影、不灌制唱片的戒律,使他精湛的演唱技艺没有能完整地继承下来。尽管如此,他对梆子戏艺术的影响和贡献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