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春,1970年9月出生于四川营山,压裂酸化专家,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人物经历
1970年9月,郭建春出生于四川营山。
1992年9月,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
1995年7月,获得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8年7月,获得西南石油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7月—2000年10月,任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讲师。
2000年10月—2004年10月,任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4年10月—2009年9月,任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月,任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3年8月—2016年3月,任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15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2019年,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2020年,获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聘教授;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23年10月,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郭建春长期从事油气藏压裂酸化方向的科研工作。
郭建春专注油气藏增产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支撑剂与岩石力学耦合模型、支撑剂输送对流沉降机理、酸岩反应机理和裂缝转向力学机制、酸损伤降低破裂压力理论以及相应的压裂酸化新技术、分段多簇裂缝竞争起裂和扩展理论等方面。
郭建春建立了应用分子结构设计理论,发明了超高温瓜胶和交联剂,建立了以变密度加砂和超高温压裂液为核心的高温、深层油气藏高导流压裂改造技术。揭示了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机理和裂缝转向力学机制;建立了酸损伤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建立了非均匀酸刻蚀导流、酸蚀蚓孔控制的滤失模型,创新了智能转向酸压技术。提出了致密砂岩气藏非连续砂体渗流单元的精细划分方法,创建了非连续砂体水平井压裂优化技术。
郭建春带领团队在工作液分子结构设计和制备、压裂材料与岩土物理化学耦合、流体与多孔裂隙岩石力学耦合等方面取得了成果。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了中国最高温度储层压裂方案和直井单井单层加砂最大规模压裂方案。研发的变密度加砂技术和组合粒径加砂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国际上仅依靠超低密度支撑剂调整支撑剂剖面的现状;网络裂缝酸压技术和智能转向酸压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复杂介质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技术的进步;非连续砂体水平井压裂缝网渗流与精细分段技术的应用使“不可采的天然气”变为“经济可采”;高应力储层酸损伤降低破裂压力和高温超高温压裂技术的应用将中国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拓展到了超高温深层领域。
截至2020年10月,郭建春创建的致密砂岩油气藏高效改造技术、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转向酸压技术、页岩气藏分段多簇高效压裂技术等在中国环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等油气盆地数十个油气田2000余油气井得到应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油气藏压裂酸化基础理论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
截至2022年11月,郭建春已发表SCI、EI收录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
截至2022年11月,郭建春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4件,国际发明专利6件。
截至2022年11月,郭建春已制定国家能源行业标准4件。
截至2020年10月,郭建春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
截至2022年11月,郭建春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省专利一等奖2项。
人才培养
关于对年轻科研工作者如何创新,郭建春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创新方向,不求每年都要出一个成果,但要真正潜下心来持续踏实地工作,不然研究能力根本提升不了。其次,就是在对待发现科学问题或者解决科学问题上,要有自己的敏锐性。再者,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郭建春与唐海、
李海涛等联合编著了研究生教材《
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
截至2018年2月,郭建春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6名,指导和协助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并指导多名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课外竞赛奖励。
据2023年10月西南石油大学网站数据,郭建春已获得国家首届教材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郭建春是一位正值壮年的石油达人;是严师也是慈父。”(《
华西都市报》评)
“郭建春是一位不打折扣的严师。”(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
卢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