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川(1901年-1974年),字少松,台湾台南人,知名美术家,教师。1921年,郭柏川从学校毕业,先行任教。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才,前往日本的
东京美术学校进修。1933年,以半工半读情形下,于梅原龙三郎处习画。1937年随梅原前往中国,并于
满洲国各省画生。1938年,他再于日本控制下的
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艺专担任教职。1948年,因
国共内战回台湾,并在1950年于
成功大学任教。1974年去世。
个人简介
台湾
台南人。曾就读台北国语学校师范部。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才考上
东京美术学校後,前往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进修。1933年,以半工半读情形下,於
梅原龙三郎处习画,在终止婚姻关系後,又重回东京旅居。 1937 年郭柏川离日直接前往大陆,定居
北平12年之久,这是他绘画生涯中重要的转捩点。 1948 年郭柏川返回台湾养病,自此一直定居台南,在台南成大建筑系教美术长达二十年。他自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中,都能寻求与他风格相融的色彩,撷取成熟圆融的东方精神到自己的艺术上面。
生平历程
1910 就读台南第二公学校。
1915 入台北国语学校师范本部。
1921 自
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师范部本科毕业,任教台南第二公学校。
1926 辞教职,赴日游学,进入私人画室研习绘画。
1927 作品「萧王庙远眺」入选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台展)。
1930 作品「杭州风景」入选第四届台展。
1933 东京美术学校毕业。
1937 赴中国大陆,前往东北旅行写生。定居
北平。
1938 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职。
出现有印章型签名。
1939
梅原龙三郎首度访北京,此後1940~1943年之间六度造访,郭柏川与其相偕出游写生。
在北平中山公园
来今雨轩举行第一次画展,此後至返台前,每年端午节皆於此举办画展。
1940 同朱婉华结婚。
1941 於北平成立「新兴美术会」,每年展出一次。
1942 任私立京华美术学校教授并兼训导主任。
1943 初试以纸张作油画。
1947 黑热病辞去教职,入北平中和医院疗养。
1948 9月,从天津返台,於台北
中山堂举办首次返台个展。
环岛旅行写生。
1950 任教省立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成功大学建筑系)。
1952 6月14日,郭柏川集合谢国镛、沈哲哉、张炳堂等人发起组织「台南美术研究会」(简称南美会),推郭柏川为南美会会长。
3月,南美会在台南安平路创设美术研究所,具体培植美术後进。
第一届南美展,於二信礼堂展出(迄今已届五十年)。
8月,郭柏川、
颜水龙、
刘启祥、张启华、刘清荣、 曾添福、谢国镛、张常华等人发起「南部美术展览会」(简称南部会)。
1954 受聘为全省教员美术展审查委员。
1955 受聘第十届全省美展审查委员。
1958 由南美会、台南
国际扶轮社、台南社教馆举办返台第二次个展。
1960 於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60岁回顾展,展出作品百幅。
1962 第十届南美展,首次南北巡回展。
1965
梅原龙三郎推荐至
东京艺术大学任教,因关节炎未成行。
率南美会巡回台东展出。
1974 一月二十三日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朱婉华著「柏川与我」。
1997 家属捐赠北美馆40件郭柏川画作。
1998
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梅原龙三郎与郭柏川」展。
家属捐赠台中国家美术馆31件郭柏川画作。
「郭柏川──
宣纸上的古早台湾」特展於台北形而上
画廊。
2002 「郭柏川一百年──南国阳光赤崁红」於台北形而上画廊。
「南国‧阳光‧赤崁红──郭柏川笔下的台南府城」於成大艺术中心。
绘画风格
郭柏川的
写生画风于1930年代末期颇享誉于北京,天津一带。二战后更将中国式的风格融入台湾民间
器物、刺绣与
庙宇红墙。其画风特点是是单纯但深入、着重构图且色彩浑厚,严谨也笔触精准。其线条处理更隐含中国书法的意境。
自台湾民间传统刺绣、器物与庙宇红墙中,寻求与之相融的风格色彩,撷取圆融成熟的东方精神到自身作品,线条的处理隐藏著书法的意境,绘画风格单纯、深入,并且著重构图;色彩饱和、浑厚且笔触精准,是位追求绘画本质的艺术家。
绘画历程
郭柏川,1901 年出生於台南,刚满两个月父亲就因病辞世,由母亲守节扶养长大。二十六岁时,因所处境遇不如意决定赴日本读书求发展。原计划去学法律,但碍於当时
政治环境,因而改习绘画,寄情於艺术。郭柏川经叁度应考,才进入
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从冈田叁郎助习画。据同校低他一届的另一位前辈画家
李梅树表示,郭柏川是以优异成绩第五名毕业。当时他已叁十叁岁。
1937 年郭柏川离日直接前往大陆,定居
北平十二年之久,这是他绘画生涯中重要的转捩点。1948 年郭柏川返回台湾养病,自此一直定居
台南,在台南成大建筑系教美术长达二十年。他自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中,都能寻求与他风格相融的色彩,撷取成熟圆融的东方精神到自己的艺术上面。
主要作品
故宫
基本信息
1939 年油彩.画布
53.5 x 65 公分。
说明:俯瞰
故宫,京畿景观华美如织,郭柏川所喜的寒暖色交替运用,在此尽情发挥。因油彩
薄涂,接近不透明水彩的感觉。本作为正午日光由上直下,建筑物本身形成逆光的形影。北平故宫是郭柏川最喜欢的题材。他并未留下太多这一系列作品;大半为本省闻人陈逢源收藏。他画故宫固然受到日本名家梅原龙叁郎的影响,不过画中的故都气派与他的气质相吻合。
赤崁楼
基本信息
1952 年
宣纸‧油彩
32.5 x 40 公分。
说明:此作完成於一九五二年,画的基坛已不是赤崁楼因而得名的红砖坛,而是水泥洋灰整造的崁台上,架构传统建筑含意的
文昌阁及海神庙。崁台上南部亚热带的象徵植栽─一椰子树顶着阳光洒落的影子半遮着株干,坚实的建筑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下气势更为雄壮。天空部分单纯的一律使用比红砖瓦还要暗许多的中明度高彩度的青色,绿琉璃细节增添画面的丰富内容,更凝聚曲折宏邃之特徵,洋灰地的明确简洁,对照之下台南眩目的丽日艳阳更耀眼鲜活。
三目螃蟹与鱼
基本信息
1959 年
宣纸‧油彩
40 x 44.5 公分。
说明:此作以深邃的大陶碗盛器为主,向右两个斜角延续的排列,形成十分独特的构图。碗中螃蟹先后稍事重叠,取向不一。一为平置,另一又宛似斜斜截入碗壁匐匍於其上,强调碗的深度,和外头的单只螃蟹已然形成非常有变化韵致的组合。简笔大目鲢鱼,以郭柏川一贯所喜爱的堆挤连缀方式,逐次展开微妙变化的距离感,特别是最外缘的大目鲢鱼重彩勾写,精聚其神,对分量的平衡而言,十分重要。
台南街景
基本信息
1949 年
42 x 33.5 公分
说明:
鸟瞰建筑物群的题材一直是郭柏川喜爱的取景。此作借助俯视的角度拓展了偌大的视野。
建筑物的屋顶样式,正是当时的华洋交织的街廓景况,变化颇为丰富,在中间色调为敷底的宅邸间,郭柏川以背光树丛和强烈色彩的传统建筑构成区隔,显现凝聚的壅塞与疏松的开阔对比,造成画面何其开阔的意象,艳阳下,小憩的
人力车支撑出一个偷闲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