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棻 (1622— ),字芝仙,号快庵、快圃,
直隶清苑县(今
河北省
保定市清苑区)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官员、诗人、书法家、经学家、儒学家。顺治(1644—1661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升赞善。因直言忤权贵,顺治十三年迁山西按察司知事。康熙年间累官至内阁学士。工书法,与
沈荃齐名,时称“南沈北郭”。著有《诗经肤衍讲义》及《学源堂集》、《畿辅通志》等书。
人物生平
郭棻,字芝仙,号快庵,直隶清苑县(今河北保定市
清苑区)人。自幼才思敏捷,清顺治九年(1652年) 中进士,改庶吉士。御试时,其词在官员中名列第一,授翰林院检讨升赞善。
顺治十三年因直言忤权贵,贬为山西按察司知事。 抚军白某委其查晋省荒地,他履亩详勘,洁诚克已,终事不受一钱。
在山西居八年召回,升大理寺寺副,奉旨修章皇帝实录。书成后,复授编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河南典试官,以才学取人,深得人心。后授经筵讲官,侍值南苑。康熙命其书写唐人早朝诗,置于殿侧屏风之上,时时御览,并赞“郭棻办事老成,优于学,实为北方才子”。拜郭为正詹,与睢州汤斌同任东门讲官,且免拜赐座,赏貂裘珊瑚、捻珠等珍贵物品,荣冠一时。郭棻益竭诚向上,讲求经世之务,凡礼乐刑赏、用人理财等大政方针,无不探索原委。考几千年之变故,著十策上书,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时,每当讨论民生大计,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上任8个月,因遭权贵嫉恨,被罢官革职。康熙二十七(1688年)辞官归乡。不久,称病辞归故里,各地方官闻之,车水马龙,争相探望,郭棻一律婉言辞谢。但若与他商讨和民生休戚相关,地方利害兴除之事,必竭诚相告。闲居时留心考察当地经济资源,认为“天地之利,莫大于水,莫厚于山,莫奢于桑与枣”。主张先治水,后治山。为故乡草拟了经济开发方案。同时关心当地教育。保定遭兵变后,学风日衰,为复兴教育,他捐款开馆,贴补学生费用,并亲自督学。郡中数十年来科举中第者多出自其门下,被尊称为“清苑夫子”。生平轻财物,好施舍。
康熙二十八年,乡中欠收,郭棻去产煮粥供饥民食用,救活甚多。郡城北街居民吃水不便,捐资打井,方便居民。晚年家境贫寒,仍保持清正廉明之风,病故后奉为乡贤。
个人作品
郭棻工诗文、善书法,时宏篇巨著多出其手;文笔与华亭沈荃齐名,有“南沈北郭”之称,书法绝妙,堪与赵孟頫、董其昌比美。著作有《甲申保定府殉难记》、《诗经肤衍解义》、《皇畿大一统赋》、《学源堂文集》十九卷、《诗集》十卷等。家居时曾先后主修《清苑县志》《保定府志》《畿辅通志》。
诗歌有的抒写个人失志后的牢骚感情,如《别曹秋岳夫子十稔,偶于晋阳拜晤,感而有赋》等;有的反映时事与民生,如《获麦歌》、《苦雨行》等;也有的是酬应之作。他的文章内容却多有助于考见清初史事,如《邢疯子传》、《请禁私圈民田疏》等。
轶事典故
在山西按察司任佥事时,奉令查晋省荒芜地,履亩详勘,终事不受一钱。
辞归故里后留心考察当地经济资源,认为“天地之利,莫大于水,莫奢于桑与枣”,为家乡草拟了经济开发方案。关心教育,捐款开馆,贴补学生费用,并亲自督学,被尊称为“清苑夫子”。郡城(今保定市区)北街居民吃水不便,他捐资打井,故后人奉为乡贤。
史料记载
《经学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诸子百家大辞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等有记载。
人物评价
郭棻一生清廉,卒之日,家产萧然,以布衾覆敛。谥“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