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燮贤
中国物理化学家
郭燮贤(1925年2月9日—1998年6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25年2月9日,郭燮贤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6年10月,郭燮贤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1947年,郭燮贤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至1950年)。
1950年,郭燮贤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郭燮贤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研究室主任(至1961年)。
1961年,担任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甲苯任务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催化基础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78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催化基础研究室,郭燮贤担任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成为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为第一位批准的研究生导师。
1979年1月,郭燮贤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副所长。
1980年,郭燮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倡议筹办的中国第一个催化专业刊物《催化学报》创刊并任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编。
1982年,在郭燮贤的领导与努力下,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起的第一届中国、日本、美国催化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
1987年,郭燮贤发起并组织中-日贵金属学术会议。
1998年6月4日,郭燮贤逝世,享年7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郭燮贤早年完成了合成汽油制甲苯催化剂研制和工业化试验;推导论证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之间的联系,发表了“化学吸附覆盖度与动力学关系”和“合成氨反应速度与氮、氢吸附的关系”等论文;参与并协助领导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三种催化剂的研制和工业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发展天然气及含烯混合气的蒸气重整催化剂,多金属重整及担载金属等催化剂的研制中,多有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探讨烃类催化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小分子的吸附态和吸附、脱附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工作中均有成果。
1951年,郭燮贤负责直馏汽油环化催化剂的研究,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研工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强调催化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重视催化学科强烈的应用背景,将催化研究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1952年,郭燮贤研究了正庚烷环化为甲苯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
1961年到1964年,郭燮贤研究表面键、为催化理论,并协助物理化学家张大煜研制了合成氨新流程三个催化剂,并应用于中国的合成氨工业。
1972年,恢复工作后,郭燮贤和学生一起值班,参与到“多金属重整”、“氯化清除”和“肼分解”的科研任务中。在制备多金属重整催化剂时,他为解决高分散的分布在担体表面上的制备问题,使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能够分布均匀有序,他在多金属重整催化剂的制备中提出使用络合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新方法,该成果应用于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
1976年,郭燮贤提出了“烷烃在铂催化剂上异构化反应的三元环机理”。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次尝试从分子轨道理论来探讨多相金属催化剂和烃类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烃分子的骨架重排过程提出了分子轨道的动态分析,对烃类转化有新的见解。这项研究工作推动了量子化学计算、分子轨道理论及金属有机化学等在金属催化研究中的作用。
1980年以后,郭燮贤投入到催化研究的工作中,进一步将配位场理论应用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研究中。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4月,郭燮贤一共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其中指导的博士生李灿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显示,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信息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50年,郭燮贤和他的爱人梁娟先后到东北并决定在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工作(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1954年,郭燮贤因患有胃病住院。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开发大西北的需要,他不顾身体的病痛,奔赴兰州创建大连化物所兰州分所(兰州化物所前身)催化研究室。
人物评价
郭燮贤先生一生辛勤工作,呕心沥血;他学风严谨、严以律己。以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中国的催化事业、石油化工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提高中国的催化科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地位做了不懈努力,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了一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学网评)
后世纪念
2015年11月20日上午,纪念郭燮贤院士诞辰九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举行。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刘中民,郭先生的部分学生以及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实验室学委会主任李灿院士和实验室主任申文杰研究员主持。
参考资料
院士专家>郭燮贤.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那年那月那事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9-01-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6:0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