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莽西(1910一1949)浙江东阳市湖溪镇罗青村人。
农工党党员。大夏大学教授。民国36年(194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民国38年初,为迎接上海解放,策反“两路”警务处警务人员,秘密印发革命传单,5月10日遭逮捕,20日被杀害于宋公园。
人物介绍
郭莽西出生于1910年6月,浙江东阳市湖溪镇罗青村人。原名安善,学名忠襄,字种桑。青年郭莽西,性格豪放坚毅,勤奋好学,善交乡友。中学毕业后,离乡外出,游走各地,耳濡目睹无辜民众遭受逼刑拷打,为社会抱不平之心油然而生。后来也因自己言辞过激而被监禁,幸亏一位地下党员的相救而脱险,从此与党紧密联系。
生平事迹
1929年,考入福建厦门大学,开始研读郭沫若、邹韬奋等进步作家作品,受到新文化的启蒙。
1934年,与进步师生创办《灯塔文学社》,并任主编。在该刊创刊号第一次发表了以反对封建礼教为主题的小说《秋妹》。厦大毕业后,受聘到丽水处州中学任教。在校爱生如子,积极倡导体育,带领学生在课余跑步、打球、爬山。为了传播进步文化,并于丽水经营光华书店,发行进步书刊。逢年过节回家乡,常动员家人给贫苦农民生活补助,将祖产田无偿给贫农耕种,乡间地主称他为“败家子”。
抗战开始后,他回到家乡,典卖祖业,于岩洞书院开办战时文化补习学校,边补习文化知识,边宣传抗日救国,入学乡民120余人。
1939年初,浙江省政府迁到丽水,他应约担任从杭州迁来丽水的《战时中学生》月刊主编,日夜奔波,组织各方著名学者和作家,为该刊撰稿。由于刊物内容丰富,版面活泼,文章简约,发行全国,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在主编该刊时,他还编著了《献给报考初中者》《献给报考高中者》《献给报考大学者》三套实用丛书。同时还出版了由其主编的《抗战戏曲集》(上、下两卷),收集了田汉、老舍等剧作家的剧本20余部,以供战时文艺团体演出之用。
1939年,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在龙泉坊下创办,郭莽西应约担任浙大龙泉分校中文系讲师,住在偏僻的龙泉坊下乡间,他不忘抗战烽火,教育救国,在分校石坑垅创办“生活读书社”,倡导勤工俭学,自编讲义,自印教材,上山采药,下地种菜,帮助困难学生生产自救。
1944年夏,日寇再次入侵丽水,龙泉告急,他积极响应乡校自卫护校倡议,带头参加分校自卫团,以全校军训用的130支步枪武装全团,日夜放哨、巡逻,枕戈待旦,保卫分校。抗战胜利后,他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194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后到上海大夏大学担任教授,成为上海农工民主党的中坚分子。他拥护共产党,为迎接上海解放,由他起草的《告上海同胞书》,在上海街头广泛张贴,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仇视。
英勇就义
1949年5月13日晚上12时,因叛徒出卖,在市区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毫不屈服,在临刑前夕,留下了悲壮的诗篇:“目击苍生驱不还,回胸虹结气如山。火烧地狱知何日裂眦彷徨墟墓间。”5月20日,郭莽西在上海宋公园英勇就义,时年39岁。解放后,党和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安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