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都(拼音:dū、dōu),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形声字。最初见于金文,本义是有先君宗庙的大城市,后引申为国家的都城,又引申为都(dōu):全部、已经。
字形源流
“都”是形声字。金文字形从邑、者声。从邑,指城市而言;者声,表示音读。从战国文字到楷书皆承金文字形而来。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都”的本义为大城市,读作dū。如“通都大邑”、“都市”。又特指有先王宗庙的城邑。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司马法》云:“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这里的“都”是指王子弟和公卿的采邑。并非“京师”之义。又特指邦国的都城。如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由于都市往往是文雅的象征。所以人们有时把闲雅也称为“都”。《诗·郑风·有女同车》:“洵美且都。”这些意义都念为dū。而“都”有“聚集”的意思。《水经注·水文注》:“水泽所聚谓之都。”由这一意义又引申出总括的意思。《广雅·释训》:“都。凡也。”这些意义都念为dōu。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都【卷六】【邑部】
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当孤切
说文解字注
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左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大宰》八则,注曰: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耼毕原之属在畿内者。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按据杜氏释例:大曰都、小曰邑。虽小而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又按左氏言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许改云有先君之旧宗庙。则必如晋之曲沃故绛而后可称都。恐非左氏意也。左氏与周官合。
从邑。者声。
当孤切。五部。
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此周礼说也。《周礼·载师》注引司马法曰: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周礼·大宰》注曰: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康熙字典
都【酉集下】【邑部】康熙笔画:16画;部外笔画:9画
〔古文〕𨛷《唐韵》当孤切。《集韵》《韵会》《正韵》东徒切。𠀤音闍。《广韵》:天子所宫曰都。《周礼·地官·小司徒》:四县为都。
又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传·隐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庄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礼·坊记》:制国不过千乗,都城不过百雉。
又《正韵》:美也,盛也。《诗·郑风》:洵美且都。《前汉·司马相如传》:车从雍雍,闲雅甚都。
又叹美之辞。《书·臯陶谟》:臯陶曰都。
又《正韵》:居也。东方朔《客难》:身都卿相之位。
又《广韵》:总也。曹丕《与吴质书》:顷撰遗文,都为一集。韩愈《答崔立之书》:若都不可得。
又《字汇补》:水所聚也。《释名》:泽中有丘曰都丘,言虫鸟所都聚也。
又姓。《集韵》:汉临亚侯都稽
又《集韵》:张如切,音猪。与猪通。《书·禹贡》:大野既猪。
《又》被孟猪。《史记·夏本纪》:既猪作既都,孟猪作明都。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汉典.
平水韵 七虞.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08:37
目录
概述
字形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