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社会性、多样性、流动性及异质性等方面分析了都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人格模式,并提出了形成都市性状态的3个重要变量:①人口规模。都市是众多人口的聚居点,这一因素在都市的
文化和职业特点方面产生很大的异质性。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居民之间必然会出现许多潜在的差别。众多的人口有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地域迁来,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形成复杂的职业结构和以特殊利益为基础的复杂的
社会关系,这就要求在都市生活中建立正式控制结构。
②
人口密度。都市的物质空间随人口数量的增大而显得拥挤,由此更加剧了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都市的环境恶化,公害渐多。贫者居于贫民窟、民族村,富者和中产阶级住在郊区别墅或花园住宅。不同的居住区域,反映了不同的声誉、财富和文化卫生等状况,因而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负荷和“容忍差异”的意识。
③人口异质性。历史上都市作为文化与商业中心,吸收并维持了大量的高度分化的人口。这些不同背景的居民有着不同的
价值观、教育水平、职业技能、性别、年龄、种族。都市的精细分工,悬殊的收入,高度的
社会流动和非人格化,构成了都市错综复杂的异质性。这使社会的传统控制削弱,并滋生出新的
社会问题。
沃思认为,上述3个变量的相互结合形成了都市性状态,产生了都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由此他对都市生活方式深感不安,认为都市生活吞噬了传统的价值观,毁坏了有意义的风俗和关系。他指出,要在都市控制方面作出重大努力,即进行都市规划,才能创造出真正人道的都市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H.甘斯认为,沃思的上述理论不能解释实际存在的多种多样的都市生活方式。他指出都市有4种生活方式:①
世界主义者;②未婚者、无孩夫妇;③种族村民;④被剥夺者和失足者。都市生活的多样性是由都市社会的特点造成的。都市人口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就业水平等特点,塑造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他一些社会学家如美国的D.路易斯等人对沃思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
都市化不一定导致都市解组,并指出美国大都市中仍保留着首属群体关系与
亚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不一定引出病态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