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山突兀于皖中无为、居巢两地交界,海拔不足千米,山势挺拔峻峭,因传三国时庐江人氏大都督周瑜曾练兵于此,遂得名。山之颈处建有西九华寺,青砖黑瓦,粉壁飞檐,寺内绘梁画栋,佛像林立。
简介
都督山又名无为西九华(当地人称猪头山)西九华寺位于
巢湖、无为、庐江三县(区)交界无为县六店乡都督山上。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原名岩台寺(县志有记载),历经战火与文革毁建多次。现占地十顷,有松柏环绕古寺,整个寺院依悬崖峭壁九丈石而建,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裹古寺,古寺饶巨岩,观之雄伟,气势非凡。寺院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 米,百余间房屋,错落有致;建有:山门、山门对联为:“都督灵山蕴藏南北千般景、九华古寺永结江淮万里缘”、天王殿、三圣殿、钟楼、念佛堂、斋堂、客堂等设施,寺内大殿建筑雄伟,三尊佛盘坐云台,两边十八罗汉喜怒嗔乐、神态各异,莲台观音,手提杨柳,地藏菩萨慈眉善目,广渡众生;山人林中,僧人膳宿两厢,晨钟暮鼓,幽雅清净,游人身临其境,顿感神志纯清。每年的两次
传统庙会(即
观音庙会:农历2月19日,农历9月19日),会期有万人以上省内各地游人看客,日夜前来赶会;都督山下,民间灯会,文艺演出,贸易往来,形式多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寺庙香火鼎盛,香烟缭绕,热闹非凡,为芜湖一大景观。寺院周 围,林茂木葱,奇花异草,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丈余,仰观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思悟之处,有古诗一首:“峭壁林暗松惊风,丈石周边水淙淙,二十三点灵境在,此留胜迹山石中”。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楚项羽曾顿兵驻此山,留下“霸 王城”、“跑马道”等胜迹,又因三国时都督周瑜路过此山而得名为“都督山”。历年来,中国佛协副会长茗山大师、省佛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协会会长慧庆法师等都曾亲临此寺。寺内还珍藏有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书法、副会长茗山书法真迹等。
历史记载
一、《无为州志》有关记载
毛公山(距城西六十里,山之西属庐江县,东属州。见通志。汉毛义隐此,有毛公读书洞,石凳、石窗犹存。又北半里许,为莲花洞,有石莲下垂,巧侔追琢,世以洞中石壁书刻毛诗,因谓为毛苌读书处,非)。
豹儿寨山,(距城西六十里,俗名猪头山。宋南渡时,郡人王枢密之道於此结团保固乡里)。
毛公洞(在毛公山下,南界庐江,西属州境,抱白阳谷,据虎陵口,三坞六岛环二十里,胜甲西南诸峰,汉安阳令毛义读书处,中有石莲花仙人掌)。
考涧,在开城乡,汉毛义隐居处,取“考槃在涧”义。尚书第,在开城乡,为宋陆母必故里。诗壁在毛公洞,其石壁镌刻《毛诗》,见一统志。
毛公庙开城乡一图,距城西六十里毛公山东,旧在虎林口,为汉毛义立。明末兵毁。乾隆间,居民改建毛公塘上,内祀文昌、关帝二神。
毛公洞 董仝
秋到毛公洞,空山黄叶轻。云流溪径湿,风洒石门清。捧檄当年事,操觚此日情。令人成感慨,苍莽暮烟生。
过西山古寺 王高诞
一径入林人迹杳,荒凉古寺枕崔嵬。壁撑颓宇穿藤蔓,阶卧残碑没草莱。浅水溪头双鸟下,斜阳山脚一僧来。松阴盘翠宽闲地,藉草长吟破绿苔。
登毛公山顶 季国时
臲屼高峰翠接天,扪萝披棘直跻巅。湖光泼眼堪盈掬,石势拿空可拍肩。隔岭梵宫窥隐隐,匿岩花萼静娟娟。云深何处寻仙窟,古洞招邀径窅然。
毛公洞阻雨 汪洋
嶙峋峭壁削山腰,古洞空明射碧霄。碑藓细磨支字碎,石床小憩雨风骄。增人逸兴从相阻,何日晴游再见招。欲向毛公问消息,飞泉聒耳响清寥。
二、有关景点描写
1、江北名寺西九华
西九华寺位于县境西侧开城镇的都督山上(都督山原名猪头山,相传东吴大都督周瑜曾路过此山,因而得名),毗邻居巢区和庐江县,交通便捷,周边地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民风纯朴。西九华寺为江北名寺,为区别于佛教名山青阳的九华山,且其又在无为的西乡,故称西九华。它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但因历经战火与文革动乱,毁建多次。现寺庙是落实宗教政策后重建的庙宇。
寺庙建于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寺院依山而立,向南北拓延,与兀立的危峰相映衬,构筑了几多神圣与神奇。山顶建有亭台,寺庙有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寺院周围,林茂竹葱,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观似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悟道之处,因此有诗赞道:
“峭壁林暗松惊风,丈石周边水淙淙;
二十三点灵境在,只留胜迹山石中。”
西九华寺南与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泊山洞”遥相呼应,西与毛公山“藏经洞”、“钓鱼台”、“霸王城”相邻,北与“双龙泉”、“狮子皮”、“试刀石”相联,构成江北无为西部旅游带。
据传,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路过此地怒试宝刀,留下试刀石与霸王床、跑马道等遗迹。《太平寰宇记》载,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为避秦始皇焚书,把《诗经》刻成石碑深埋于巢湖之南商汤流放地一山洞内,故后人称这个山为毛公山,洞为“藏经洞”,而《诗经》亦称“毛诗”。
西九华寺是旅游观光和度假休闲的好地方,每年三次的
传统庙会(除夕与大年初一至十五、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八方信徒和游客前来敬香、观光,甚至有从芜湖、青阳远道而来的,盖因此地乃九华山之西大门也。是时,民间灯会、文艺演出、经贸往来等活动盛极一时,到处是车水马龙,香火缭绕,爆竹齐鸣,乐音阵阵。省内外新闻媒体对西九华的胜境和庙会的盛况多有报道。
2、幽静优美毛公山
毛公山,位于无为的开城、居巢的坝镇及庐江的白湖三地交界处,方圆20余平方公里。它南接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周家大山,北邻江北名刹“西九华寺”所在的都督山,名列巢湖西南名山之一。
毛公山最富神秘色彩的人文景观要数“藏经洞”。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秦时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为避“焚书坑儒”之乱,携《诗经》来此,并将其刻石深藏于毛公山东侧的石洞内,故洞名为“藏经洞”,毛公山也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汉代孝子毛义陪伴母亲于此,将《诗经》刻于洞中石壁之上,故名。毛公山,因汉代庐江人毛义辞官后,曾埋头读书于此,隐计不出,故名。史载毛公山“三坞六岛,环二十里,甲西南诸峰”,山之偏东有一广九尺,深三尺之石洞,洞旁原产白牡丹,相传毛义父母深爱此种,义望天哀吁,少顷遍地雪坠皆花,后随种延不绝。
或许因山洞藏经之故,毛公山自汉代开始,一直游人不绝,至明清之际,更成为文人雅士游览胜地。
据当地人介绍,“藏经洞”极深,入内者多感到毛骨悚然,通常一两人不敢入内。
又说,“文革”期间曾有一队扫除“四旧”的人携枪入内,打算寻找《诗经》刻石将其毁掉,途中火把突然熄灭,于是仓皇逃了出来。后来,山民怕孩子好奇进洞,便垒起石块封堵了洞口,现在的游人已难寻其景了。
如果将来“藏经洞”重新开发出来,文史学界或许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诗经》的传本中以“毛诗”为最好,现在传世的《诗经》恐怕是汉儒凭记忆编纂,而真正的“毛诗”至今仍沉睡于毛公山的“藏经洞”中,一旦发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了。
在毛公山区,比“藏经洞”内“毛诗”刻石流传更广的要算山涧的“仙人种树”和山顶“钓鱼台”的神奇故事了。
“仙人种树”说的是有一位仙人,因喜爱毛公山地气旺盛,决定广种松柏加以美化。每逢月圆之夜,仙人便携金牛、金耙下凡将满山嶙峋乱石耕作平整,然后种树。经过数日劳作,快大功告成时,一个深夜入山的山民看见这位银须皓首的老者在月下耙石,非常奇怪,于是走上前去探问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耙石种树。山民讥笑说:漫山乱石,怎么能种树?仙人不再回答,却变作一道金光羽化而去,金牛、金耙则遁入山石丛中。如今,当地山民中仍然流传着“金牛、金耙,藏在毛公山洼”的说法。并且,毛公山松柏漫山,独有仙人最后耙过的那块山坡,棵木不长。外来游客若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找到这块山坡,便可看到坡上大小山石都有深深的耙齿印痕。
“钓鱼台”则是毛公山顶一块上部较为平整的巨石,巨石旁另一块歪斜的巨石因主体部分掩埋土中,而微露的石脊很象一根斜靠于“钓鱼台”的钓杆,鱼杆附近还有鱼篓形巨石。据说,先前毛公山树木不太高时,坐在“钓鱼台”上便可看到毛公水库旁一块巨石,犹如一对戏水的鲤鱼。那位曾静坐“钓鱼台”的仙人或古贤就曾经下了一番工夫要钓取这条鲤鱼,不过最终还是丢下钓竿,失望地走了。如今,县旅游局及所辖的开城镇打算开发毛公山旅游资源,待计划实现时,人们在饱览毛公山四时如画的佳景之后,再进入山下清溪环绕、绿竹掩映的石屋,品一壶香醇的“毛公绿茶”,再听一听纯朴、敦厚的山里人娓娓道一段毛公山的神奇传说,全部身心一定会溶入毛公山这人间仙境之中。
都督山,旧名猪头山、豹儿寨山、胡避山,位于无为县西境,与巢湖市接壤。以往所有著作都认为因为东吴大都督周瑜曾路过此山,因而得名,其实完全错误。历史上周瑜从未到过无为。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16岁的周瑜从舒县到寿春,结交孙策,并将孙策一家接至舒县(今庐江,一说舒城)自己家中同住。兴平六年(195年),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21岁的周瑜带兵粮到历阳支助孙策,一同作战,攻下横江、当利,击退刘繇,进入曲阿。建安二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孙策与袁术绝交,自立门户。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只请求作居巢县县长。建安三年,孙策获封吴侯、讨逆将军,周瑜到居巢县赴任,趁机东渡回吴,加入孙策旗下。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将。建安四年 ,袁术病逝,孙策授周瑜中护军,虚领江夏太守。周瑜助孙策攻破皖城,夺得庐江郡。同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从巴丘回吴,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孙权再次征讨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同年,孙权命周瑜为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驻守江陵。周瑜在南郡与曹仁对峙一年后,曹仁败退。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建安十年,周瑜进京见孙权,请求发兵取蜀,孙权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
从上可知,都督山与周瑜无关。那么,和谁有关?据《三国志·朱桓传》记载:孙权统事,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
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扬声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羡溪,军队出发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又使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结果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千余人。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此段历史《三国演义》更是绘声绘色地大加描述。从无为到庐江,刚好走猪头山过。因此,猪头山改叫都督山,其实是因为朱桓,有必要改正过来。
猪头山在宋代又叫豹儿寨山,其时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灭亡北宋后,贪得无厌,进一步南侵,使得南方各地烽火连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金人攻陷无为,无为守臣李知几携带财物,弃城南逃。时王之道适因奉养双亲,辞官归里,见此情景,毅然率乡人族众,退保胡避山,据险固守。在守胡避山的过程中,他按照兵法将守山的民众部署得井然有序,进退得法,多次给围攻山塞的土匪李伸部以痛击;被击溃的李伸不甘心失败,又纠集十余万人马将胡避寨团团围住,并扬言破寨之后要将寨内的数万民众全部屠戳。面对此景,为了退敌,王之道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抱着“吾以一身救数万老幼,何畏也”的大无畏气概,只身闯进敌营,对他们晓以大义,对方被他的凛然正气、非凡胆量所震惊,竟停止攻打山寨,不久王之道趁对方火并内乱之机机智地从贼营中脱险而归。这次胡避山民数万人由于王之道的挺身而出,避免了生灵涂炭。时人记载:“时所在盗贼蜂起,杀人如麻,独在胡避者皆得免”。老百姓感念他的救命之恩,以至于王之道死时,“胡避遗民存者,尚扶老携幼遮哭于道,丧车至不得前。”也正因守胡避山有功,王之道被朝廷先后授予承奉郎、左宣义郎等职,最后官至枢密使,封魏国公。
山上修建的西九华寺为江北名寺,因南有九华山,故称西九华。该寺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年),历经战乱,毁建多次,现寺庙是落实宗教政策后重建的庙宇,山顶建有宝塔。寺庙建于悬崖峭壁旁,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向南北拓延,寺内大殿建筑雄伟,与兀立的危峰相映衬,构筑了几多神圣与神秘。三世诸佛盘坐云台,两边十八罗汉神态各异,莲台观音手拂杨柳,地藏菩萨慈眉善目。僧人膳宿两厢,晨钟暮鼓,幽雅清净。寺院周围,林茂木葱,奇花异草,千姿百态,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观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悟道之处,有诗一首:峭壁林暗松惊风,丈石周边水淙淙。二十三点灵境在,此留胜迹山石中。(童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