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栋臣(1939年7月15日—2019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西广丰,极地测绘遥感信息专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是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39年7月15日,鄂栋臣出生于江西广丰。
1954年,入读于上饶广丰中学。
1960年7月—1965年6月,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后获得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学士学位。
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7月—1970年8月,任教于武汉测绘学院。
1970年9月—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6年2月—1984年4月,任教于武汉测绘学院,任大地测量研究室主任。
1984年,任中国南极考察队副队长。
1984年6月—2000年7月,任教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85年10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研究室主任。
1986年7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1年7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
2000年8月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1月,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9年2月21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鄂栋臣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先后四次远征南极和二次到达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其中一次到达北极点。在鄂栋臣组织的18次南极测绘科学考察中,探索出适合南极特殊环境的一套完整的测绘科考方法和现代地图制图工艺流程。鄂栋臣领导并亲自参加东、西南极的中国大地测量原点、测绘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建立工作;完成南极两站精确的站位置和至北京的精确距离的测定以及建站工程中的各项测绘保证工作;主持测绘了中国第一幅南极实测的精确地图—长城站地形图,是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的命名者,也是第一个将中国测绘标志埋设在北极点,并测定出至北京和香港精确距离的人;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测绘技术,在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南极重力场和地球形状结构特征、南极海平面变化、南极互联网GIS等科学领域研究国际合作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和卫星GPS定位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科学考察的空白;截至2019年2月,在鄂栋臣主持测定的各种南极地图上,命名了290多条得到国际承认并公布的中国地名。
据2023年1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显示,鄂栋臣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EI收录8篇,其编著的论著有《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南北极地图集》《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遥感成图研究》等。
截至2019年2月,鄂栋臣共主持了20多项南北极测绘重点攻关项目。
人才培养
鄂栋臣创立了中国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为中国测绘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鄂栋臣讲授的课程有“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
鄂栋臣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程晓,武汉大学教授
庞小平,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胜凯,武汉大学教授
艾松涛,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沈强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鄂栋臣是中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南北极三个科考站建站工程的创业者。”(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评)
“鄂栋臣是‘中国极地测绘之父’,为中国北极勘测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楚天都市报》评)
“鄂老师(鄂栋臣)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爱国者,是极地知识的传播者。”(武汉大学教授
庞小平评)
“鄂栋臣师德高尚,他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极地测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武汉大学评)
“鄂栋臣是中国南北极测绘科考的奠基人,对中国极地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