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驯鹿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历史渊源
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
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生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这时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撮罗子”在鄂温克语中为房子之意)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迁徙开始了,队伍正中是年轻妇女牵着驮物驯鹿走在前面,一户接一户,队伍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和儿童,队伍两侧是担负追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猎民的几条猎狗也加入了迁徙队伍。
保护建议
在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我们用辨证的、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理解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对促进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努力保护和留存一种民族的特色文化!为此,对鄂温克民族的驯鹿经济和驯鹿文化我们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其中的道理不论自明。为此,我们建议:
(一)自治区对鄂温克民族驯鹿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积极保护和扶持的措施。其中包括:划定固定的林地、草场,落实使用林地、草场的相关权利;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应尽快落实给猎民;提高猎民的护林员补助标准;鼓励猎民重返山林,发展驯鹿养殖业等。
(二)积极为猎民提供优惠、健全的社会福利,其中包括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医疗保障、教育投资、人才培养等,使鄂温克猎民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三)积极保护和抢救鄂温克民族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抢救应成为当务之急,如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民歌和传统技艺等,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对鄂温克这个依赖于大自然生存的民族,不一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迫使其加快发展,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办法,探索一条既能使鄂温克民族经济社会逐步跟上自治区总体发展,又能保护鄂温克民族文化遗存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五)要尽快把小少民族自治旗的发展,列入自治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在资源、区位、人才、民俗、文化、旅游等方面,找准发展优势,实现科学定位,最终实现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抓住国家发布首个《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契机,制定《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规划》,把小少民族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入其中,使小少民族事业发展纳入科学规划、制度安排的轨道。
文化现象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她应是永不中断,为人类永续利用,但这条河流一旦中断,河床就会干涸。民族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对发展鄂温克驯鹿经济与保留驯鹿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并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温克驯鹿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根河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