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
历史沿革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是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逐步开辟的,习惯上称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在开辟过程中,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由几十支游击队编成的新四军第五师。地方部队和民兵,创造了“面敌背顽以对敌和面顽背敌以对顾”的游击战术,粉碎了日、伪军上千次的“扫荡”。打退了顽军数百次的摩擦。到1943年底,就构成了对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抗战胜利时,辖区发展到东起皖北的宿松、太湖和赣北的彭泽、瑞昌,西达鄂西的宜昌、当阳、荆门、襄樊,北抵豫中的舞阳、叶县,南至湘北的洞庭湖畔和幕阜山麓,跨鄂豫皖湘赣交界的广大地区,平汉、粤汉(今京广)路贯通南北,长江、汉水、淮河穿流东西,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幕山雄峙其间,洪湖、洞庭湖、梁子湖、长潮、刁汊湖、大冶湖、网湖、龙感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万。日本投降前夕,这个根据地发展到8个地委、专署、军分区,11个中心县,66个县。1945年9月中旬,紧缩为38个县,人口约1085万,兵力相对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