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谢却荼蘼》是清代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作。上片重于写景,而景中含情,明丽清晰。下片转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表达词诗人内心深处无爱的孤独、落寞和恐慌之情。全诗看似是客观的叙述,却以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刻画了一位失眠的主人公形象,将她的愁情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怀人之词,所怀之人是谁,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从词本身来看,这首词,像作者的早期作品。有人考证说这首词是写在纳兰性德的表妹谢氏被选到宫里之后。作者与表妹谢氏一块长大,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所以在她走入深宫之后,才会感到孤独、落寞、痛苦,为此写下这首词,来缅怀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本词为闺怨之作,全词看似是客观的叙述,而情则蕴在景中,刻画了一位失眠的主人公形象,而她的愁情也呈现在读者面前。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深婉流美,其景象明丽清晰而意蕴含婉,景中情,情中景,自然浑成,很有感发的魅力。
上阕重于写景,而景中含情,明丽清晰。以“谢却茶靡”开头,开篇就奠定了凄清哀婉的基调,点出时间的同时更传达了春华始尽的含义,将荼蘼意象与词境结合,自然混化,无做作之感,表达了作者伤感、悲情的情怀,后面诸句都是在这种情怀下的延伸。“一片月明如水”,现在花季已逝,只有一轮明月,皎皎悬于天宇,播下清冷寂寞的光辉,在这样月明如水的夜晚李白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殊为潇洒,然而终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难以为伴,影子也徒随自身。“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纳兰没有选择像李白一样借酒沉醉,醉后援翰写心,感而抒怀,他没有那样的心境,他只有悄悄燃起心字篆香,一人默默思量自己的重重心事,而越思量就越难以为寝,直至早鸦开始啼叫,还“犹未睡”。
词至下阕,转以言情为主,情中有景。前两句“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说气候已经有了些许寒意,词人所穿的衣服已经快遮挡不住这微寒了,其实,身寒仍有衣可御,但是心若寒冷,却没有东西可以御寒,表达词诗人内心深处无爱的孤独、落寞和恐慌之情。最后三句“君不见,灯欲落,雁还飞”,描写了一副灯落雁飞的场景,又进一步将情怀如水的寒突出,直抒胸臆而意蕴含婉,暗示出情有待而人未归的感伤。
这首词当中存在一个场景置换。上阙是写纳兰自己站立在黄昏中,望着乌鸦飞远,心里充满伤感。下阕是写心爱人的香闺:柳絮、花瓶、落梅、已经燃完的心字香,这一切就像一幅静物画,这些与一个妙龄女子息息相关的物象依次呈现,唯独没有女子的身影。燃完的心字香暗示着人去楼空,也喻示由此而心灰意冷的爱情结局。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陈廷焯在《词则·闲情》评价此诗:“情词妻婉,似韦端己手笔。”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