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学名: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 Lee),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芥菜的一个变种,别名青菜头、茎瘤芥、菱角菜、羊角儿菜等。榨菜的根系有主根、侧根、须根;其下部叶膨大,呈拳状;基生叶呈倒卵形或长圆形,平坦或皱缩;花萼和花瓣都有4片,果是斜生型长角果,角果成熟时由绿色转黄色,每个角果内有红褐色种子10粒至20粒。
植物学史
起源与进化
关于芥菜的起源地,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外国学者认为芥菜起源于中亚、西亚或非洲,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芥菜起源于中国的东部、华南或西部,栽培芥菜是由原生中国的野生芥菜进化而来的。根据陈材林等的结论,在中国芥菜的变种最多,同时还存在野生芥菜及其原始亲本种,因此认为中国是芥菜的原生起源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而四川盆地的芥菜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变种和品种数量最多,但在盆地内未发现野生芥菜,因此四川盆地被认为是芥菜的次生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其进化顺序是野生芥菜(Brassica juncea)转化为大叶芥(var. rugosa BailLev),之后再进化为笋子芥(var. crassicauLis chen et ang),最后演化成茎瘤芥。
命名史
在中国榨菜亦称茎瘤芥,为芥菜的一个变种,1571年,Mathiolus将芥菜命名为“Sinapial terum”,之后Dodonaeus (1583)、 Gerarde (1597)将芥菜定名为“Sinapis sativum alterum”,1753年,Linnaeus将芥菜改为“Sinapis junce”。Cosson (1859)和Czemjaew (1859)分别独立研究了芥菜物种,并提出将“Sinapis juncea”归于“Brassica”,命名为“Brassica juncea”。1936年,中国园艺家毛宗良将茎瘤芥变种定名为“B.jumcea var.tsatsai”,1942年,中国园艺家曾勉和李曙轩将茎瘤芥重新命名为“B.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80年代前期,中国育种家杨以耕、陈材林等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鉴定,将榨菜原料的植物学名称定为茎瘤芥,拉丁学名仍沿用“B.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栽培历史
榨菜是茎用芥菜的一类,其显著特点是茎部发生变态,形成肥大的瘤状茎,其最早的记载于《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中:“青菜有苞有婆盐腌名五香榨菜”。榨菜起源于中国四川盆地的涪陵区,该地区人工种植茎瘤芥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榨菜仅在中国栽培,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榨菜主要产自四川省。20世纪30年代,它被引入浙江地区。在吸取四川的传统经验和结合浙江的具体条件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茎瘤芥在浙江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扩散到江苏。随后,榨菜也逐渐在陕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广泛栽培。
形态特征
成熟而未抽蔓以前的榨菜,地上部分的下部为肥大的瘤茎,茎上长着十余片大叶,大叶的叶柄基部长着瘤状的肉质茎,明显的瘤状凸起一般为3~5个。
根
榨菜的根系有主根、侧根、须根,植株成长后,主根入土25~30厘米,侧 、须根纵 横分布在15~20厘米的耕作层中。
茎
榨菜茎的发育有3个时期。初期为缩短茎,即子叶以上至最低膨大叶的一段。中期,缩短茎上部与膨大叶茎部逐渐生长膨大,有3层瘤状或乳状突起,成为肥大的肉质茎。瘤茎是淡绿色或绿色,表皮有光泽或披灰白色蜡粉,茎皮下的肉质呈白色。后期膨大茎逐渐延伸而成150厘米以上的薹茎。
叶
榨菜下部叶的叶柄基部肉质,膨大,形成高低不平的拳状;基生叶倒卵形或长圆形,长40~80厘米,平坦或皱缩,基部大头羽状深裂,成为具沟的粗叶柄。其膨大叶生于膨大茎上叶柄和叶的中肋肥实多肉,长60~80厘米,宽30~40厘米。叶形呈椭圆型、卵圆倒卵圆型,呈现绿、淡绿、黄绿、暗紫红等不同颜色。叶面呈现平滑或绉皱的形态,叶缘波状或锯齿状,叶背及中肋上常有蜡粉和疏软的刺毛。
花
榨菜的花萼和花瓣都有4片,雄蕊4长2短,雌蕊单生子房上位,密腺4个。
果实及种子
榨菜果是斜生型长角果,果身长2.9~3.9厘米,果柄长1.2~2.5厘米,角果成熟是由绿色转黄色,每个角果内有红褐色种子10粒至20粒。
分布范围
榨菜仅在中国栽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如重庆、浙江、四川、湖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榨菜生长适温为22~25℃,肉质基形成适温为15~20℃。属长日照植物,生长期间要求充足光照,但不耐强光。生长前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应,肉质茎膨大期,土壤湿度要降低。在土质疏松、保水保肥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尤其是适宜肉质茎的膨大。
生长习性
榨菜在茎基部发生变态,着生若干瘤状凸起,形成肥大、柔嫩多汁的瘤状茎,此遗传特性是在系统发育中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其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对不耐霜冻,也不耐炎热和干旱。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榨菜是常异花授粉的植物,蜜蜂可为其传粉。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选取丰产、抗病、耐抽薑、优质茎榨菜优良品种用于播种繁殖。将种子与湿润草木灰或河沙混合均匀后多次撒播,播后用草木灰或草木灰混细石子盖种,厚度1厘米左右,以种子不外露为宜。一季种植,可在9月上中旬(白露时节)播种,播种期平均气温为15~25℃。两季种植榨菜,早季榨菜播种为8月下旬,平均气温以15~23℃为宜,在9月上旬进入三叶期;晚季榨菜播种时间为10月中下旬, 播期适宜温度为10~15℃。
组织培养
榨菜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带柄子叶、子叶柄和下胚轴等作为外植体进行接种。不同类型外植体接种到分化培养基的方式有所差异,带柄子叶一般采用插植接种形式,子叶、子叶柄和下胚轴等则采用平接方式,将外植体平放于培养基上,轻微压入。接种后诱导不定芽生根,培育成苗后,对再生植株进行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宜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地势向阳,排灌方便,远离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育苗。播种前30~40天深挖炕土,或用生石灰与床土混匀,或在播种前3~5天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土壤消毒,并做深沟高畦处理,畦宽(包沟)1.3~1.5米,沟宽30厘米。
水肥管理
在榨菜整个生长期需追施3次肥水。第1次幼苗定植成活后至第1环叶形成前,可施加稀薄农家有机液肥和尿素;第2次在瘤茎进入膨大初期,形成2~3环叶时,施加较浓的农家有机液肥和三元复合肥,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第3次在瘤茎进入膨大盛期,有机液肥和尿素。
病虫防治
病害
榨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霜霉病等。可用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嘧肽霉素水剂、菌毒清水剂等喷雾防治病毒病;可用代锌·甲霜灵、锰锌·霜脲、琥·铝·甲霜灵等喷雾防治霜霉病。
虫害
榨菜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等。可用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乳油等喷雾防治蚜虫,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防治1次,一般连续防治2~3次;可用乐果乳剂或吡虫灵或多杀菊酯 配合敌敌畏乳剂菜青虫。
适时收获
当榨菜作加工原料栽培时,在菜株现蕾(即“冒顶”,用手分开植株顶部2~3片心叶,可见淡绿色花蕾)时采收为宜;作为鲜食栽培时,当单个青菜头质量150克以上,即可结合市场行情,分期分批采收。
近种区别
榨菜和芥菜疙瘩(学名:Brassica juncea var. napiformis (Pailleux & Bois) Kitam.)同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的变种,其形态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关品种
榨菜品种比较多,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青菜头形状分为犁头菜、猪脑壳菜、香炉菜、草腰子、菱角菜、指拇菜、笋子菜和包包菜等,根据菜叶形状分为枇杷叶、蝴蝶菜、凤尾菜和鸡啄菜等品种,根据产区来命名的品种有河菜与山菜茎瘤芥等。40年代有鹅公包、三转子、潞酒壶和白大叶等品种,到80年代品种已达到40多个。以下是部分优良品种的介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榨菜的瘤状膨大茎可供食用,其加工成品的榨菜嫩、脆、鲜、香,深受人们喜爱,此外其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钙、钾等营养元素,可远销至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榨菜叶还可以腌制成泡菜,也可加工成绿色菜汁饮料与发酵汁饮料。
工业价值
榨菜叶富含叶绿素,叶绿素及衍生物是一种天然绿色素,其具改善便秘、降低胆固醇、排毒消炎、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日用化工行业和医药行业。榨菜叶还可以与其他物质进行配比,用作农作物栽培的基质,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相关研究
肖辉等学者针对中国浙江省余姚市种子管理站培育的榨菜品种余榨2号在繁种中存在结实率低等问题进行了蜜蜂授粉试验。试验表明,经过放蜂和放蜂加喷施盐水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余榨2号榨菜品种的结实率。
延伸文化
榨菜的加工产品“涪陵榨菜”很有名,与欧洲甜酸甘兰、日本腌菜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