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首两句是两幅剪影,镜头却只是对着人物的局部,作细部的特写。这两句又充满了美与破坏的不谐和性;“乌云髻”是女子柔黑的头发经过精心梳理后挽成的髻子,可如今却是“松”,较之“云髻半偏新睡觉”(
白居易《
长恨歌》句)的不整更为不堪,简直就是《
诗经》中所谓的“首如飞蓬”。“金凤钗”本身也是女子插戴打扮的精美首饰,如今也偏离了正当位置,一个“横”字大有摇摇欲坠的危险。将这两句的含义放大,那就是一方面暗示曲中的女子年轻美丽,一方面又从髻乱钗横的反常中反映了她心情的恶劣。三、四句叙明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她同她的那一位劳燕分飞,一东一西,难怪要“恼离愁万种”了。女子的这一遭际,是在读者意料之中的。
然而,作品的下半部分却出人意外。它不去接叙“离愁万种”,甚至撇下了女主人公本身,而去纯描写春天的外景。而这种春景又带有象征性与启示性,很难坐实它发生在何处,可以说它也是一幅幅剪影。第一幅是碧溪从桃源洞中流出,一派葱绿的生机与温柔的情调,正是春水方生。第二幅是梨花临窗如雪,照映在银色的月光下,所谓“明月梨花同梦”(
苏轼《
西江月》),虽然美丽,毕竟有一种缥缈迷茫的感觉,这是盛春时分的夜景。第三幅是东风劲吹,帘前桃花落红如雨,这一句脱化于胡祗通的名句“一帘红雨桃花谢”(《
阳春曲·春景》),不消说是春天在渐渐消逝。末句的“把青春断送”,就总结了这一结果。“青春”在古汉语中释作春天,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就是一证。
正因为这三句鼎足对非一时一地,无固定的受指对象,又紧排在女子因惨别独居而髻乱钗横的愁况之下,所以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以景代情,利用景物的喻示导向,来概括地表现女子的爱情经历。三句由盛而衰,正是她从欢乐美满到形单影只的生活过程。这三句景语所象征的实情,在“语译”中已试为说明。这样一来,“青春”也就带上了双关意义,又可引申指代青春年华了。
全曲婉约温丽,而又哀感顽艳,“碧溶溶”、“淡濛濛”、“恨匆匆”,充分利用了散曲宜用叠字的优势,且藏以暗韵,从而造成了缠绵悱恻的情味。以景物象征人物的处境与心情,尤其耐人寻味。晚期元曲家
刘庭信《水仙子》:“雾濛濛丁香枝上,云淡淡桃花洞口,雨丝丝梅子墙头。”就学习了这种手法。
张可久(1270年?--1348年?),字小山,庆元(今属浙江宁波)人,曾为路吏,转首领官、桐庐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隐居杭州西湖。他是专力写作散曲的作家,内容多寄情名山胜水,抒写放逸情怀。艺术上清新雅丽,讲究炼字、炼句、声律、对仗技巧,使散曲趋向诗词化,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诗中李杜” ,著有《小山乐府》,今传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